第9部分 (第1/4页)

,在1917年,为了保证战争运输的顺利进行,联邦政府强行接管了美国的铁路公司,并由政府来对其进行经营。在一战结束两年之后,政府开始了补偿铁路公司投资者与股东的损失计划,同时重新将这些公司转让给私人投资者,让民间资本实现自我经营。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二战期间,出于战时紧急状态、为了确保军事供应方面的安全,美国政府将几十家私人铁路公司、煤矿、杂货零售公司接管下来,在战后重新归还。

即使是这种性质的接管,民众也是报以反感态度的。

比如,在1952年的韩战时期,美国若干家私人钢铁公司威胁政府,准备进行全面*,将战时钢铁供应断绝,在这样的压力下,杜鲁门总统宣布将88家私人钢铁公司列入政府接管的名单,以保证战争能够不受影响。

然而,令政府没有想到的是,这些钢铁公司的股东集体起诉政府,指控总统命令违背宪法,最后官司甚至打到最高法院,更令人想不到的是,最高法院最终判定总统越权违宪,判决将这些钢铁公司归还给私人股东。

从这些例子,以及后来所发生的一系列政府接管、政府控股的事件中不难看出,美国的政府的接管行为、控股行为的目的,绝不是由政府长期经营企业,也绝非争夺社会优质资产,更不是由政府来获取利润,只是为了解决危机与保证特殊时期的国度。

正因为如此,这种由特定时期特定时机而引发的政府行为,跟我们现在所进行的“国进民退”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机制,它不是对民间资本的排斥,更不是将民间资本强取豪夺为政府财产的国有化,而是一种辅助性的援助措施、或是一种着眼于大局的调控方案,可以说,这种政府行为,是基于维护公众利益,维护国家安全而进行的,绝非对市场经济的取代。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国家垄断下破灭的欲望

当自由经济彻底打破了物物交换的模式之后,为人类社会带来了一个困扰千年的问题,这就是人类欲望的无限性。

所谓的无限欲望,是基于社会资源共享所产生的不满心态。如果一个人所处社会的资源业已枯竭,所有社会成员都以一穷二白的状态生活着,那么他必定会感到满足,因为不存在任何资源,自然也就谈不上与他人分享。

而另一个人则处于资源与财富极其丰富的富庶社会中,尽管物质生活相当优裕,他甚至可能占有较多的份额,但看到其他人也在均沾资源,自己并没有掌握全部资源。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他势必会产生强烈的不满心态,认为自己的生活还不够好。

欲求不满,是永无止境的。占有少数资源时,希望占有更多的资源,占有多数资源时,希望占有全部资源。所谓的适可而止,满足个人的最大效用,只有抱有这样的经济观念,才能够遏制无尽的欲望,停止对利益的争夺。

以适可而止的主观心态为依托,在客观上由国家出面,大力弘扬淳朴节俭的社会风气,由统治者来做出表率,消除逐利思想对于人心的蛊惑,将民间风气导向的主动权牢牢地把持在国家手中。然而,当国家成为了专事利己的经济主体,将社会资源经营权收归国有,成为了利润集中点的时候,这种对于国家的期望就此破灭了。

当国家开始着力于与民夺利的时候,拥有强势权力的国家很快便占有了绝对优势的资源,变得富裕起来,

国家对资源的过度占有,引发了民众的不满心态,更刺激了其抢夺资源的欲望。

在国家垄断经济社会中那些宝贵的资源之前,民众对于资源的控制是处于一种较低的水平上的,这就是说——尽管单个民众对于资源的占有并不高,但资源对于民众却是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取之用之,无非是因为受个人的力量限制,无法实现规模化的开发而已。

但当国家实行行业垄断甚至禁入政策之后,民众的生活从此发生了变化,其对资源的开发被政府以法律的形式严格加以禁止,从而对其在心理上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民众掌控的资源再少,终究是可以按照自身意愿来进行。把全社会的财富资源集中起来,却严禁民众再染指其间,将这种前后的反差进行对比,一种不满的情绪立即出现。随之而来的,是正常的谋利之路被堵死,民众在逐利思想的作用下,极有可能开始寻求非法的途径,为了零碎的点滴利益而铤而走险,走上犯罪的道路,更严重的是,民众很容易国家产生了对抗性心理,这种心理作用于民众的直接后果,就是民众因为利益而结合,形成了一股与政府相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