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1/4页)

再来出诊的时候,这位朱亭立同志可就精神多了,拉着徐灵胎的手,告诉他:自己慢慢可以吃饭了。

再过些日子,就恢复到了健康时的状态。

从此两人成为知己。

这个病并没有完全好,有的时候还小小地发作一下,而且吃饭不是那么特别的能吃,但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了几年。

在这几年里,全靠着徐灵胎的调理,朱亭立同志是有病就找徐灵胎,非徐灵胎的方子不服。 电子书 分享网站

6;徐灵胎(16)

后来,有一次徐灵胎没事儿,路过朱亭立的家,就顺便进去坐了坐。

朱亭立对徐灵胎说:“我遇到了一个杭州的名医,他说我的身体虚啊,说我非服用些人参附子等温阳的药物不可。”

徐灵胎慢慢地皱起了眉头:“那您服用了吗?”

朱亭立:“服了!现在服用了他的方子以后,感觉身体强壮了很多,胃口也大开,能吃东西了。”

徐灵胎说:“此乃助火以腐食,元气必耗,将有热毒之害啊”。

朱亭立笑而不答,脸上带出的意思是:您说的不对,您别不是嫉妒这个医生了吧。

言谈之间,透露出恨不早遇此医的意思。

徐灵胎见他已经痴迷如此了,也不好说什么,就告辞了。

事情很快就过去两个月了。

突然有一天,徐灵胎家有人急促地叩门。

徐灵胎打开门一看,是朱亭立的朋友,跑得大汗淋漓,满脸焦急地。

徐灵胎忙问:“怎么了您这是?”

朋友上气不接下气地说:“快跟我走吧,朱亭立不行了,让我来请您啊!”

徐灵胎的心里,感觉到了一丝凉意,连衣服都没披好,就赶快登上了小舟,到傍晚的时候,到了朱亭立的家里。

一进朱亭立的寝室,徐灵胎吓了一跳,只见床前血污满地,忙问怎么了?(骇问故)。

这时朱亭立已经无法说话了(亭立已不能言),只有在那里流着眼泪,和徐灵胎在做绝别的动作(唯垂泪引过,作泣别之态而已)。

徐灵胎问了一下周围的人,别人告诉他,吐血吐了有一斗多了。

徐灵胎悲痛不能自已,盖血涌斗余,已经无药可施。

到天刚亮的时候,朱亭立就去世了。

痛彻心肺,这是一种失去朋友的悲痛。

徐灵胎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用手使劲砸着门旁的柱子,眼泪喷涌而出。

这都是一些什么样的名医啊!害人之药锋利如刀!

后来,他写下了这样的话:“十年幸活,殒于一朝,天下之服热剂而隐受其害者,何可胜数也!”

关于这个病,可能性有多种,也可能朱亭立患的就是一个重病,但是徐灵胎用平淡的方式告诉他不用担心,去掉了他的心理负担,然后用药使得他在平稳的最佳状态中存活了多年,但庸医不明轻重,只用两个月就破坏了这种平稳,使患者丧命于一朝。这是今天也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总之,在临床中不断地遇到这种悲剧,徐灵胎的心被深深地刺痛了。

他的怒火终于要喷发出来了!

网友提问,为什么庸医都是用温热补药出的事儿啊?

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好,正问在点儿上。

这要从古代中医的传播方式来说起。古代的信息传播不像现在这么发达,那时候除了师徒相传,就是靠刊行的书籍了,一本书刊行了,流传开后,大家都看,影响很大。

可古代某些人写书有个臭毛病,就是特不客观。

本来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可如果这位老兄觉得自己在某一方面有体会,就狂写这方面的,不管另一方面了,打个比方好比说饭和菜应该是就着吃的,可这位老兄对菜的作用很有感觉,就狂写吃菜的好处,甚至狂贬吃饭这件事。

这种毛病在古代中医的著作里经常出现。

到明朝末年的时候,非常流行温补,什么熟地、附子、肉桂、干姜等等温热药非常流行,主要是由于写使用这些药的书比较流行,结果导致到了清朝,有很多大脑思考问题不谨慎的民间医生看了书以后就跟着附和,用药喜欢用这类风格的,出现了许多的误治现象。

6;徐灵胎(17)

后来,等到清末王孟英又狂写清凉药的好处,他的书卖得特火,大家又跟着学,结果等到民国初年四川的祝味菊(外号祝附子,以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