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部分 (第1/2页)

王孟英的二女儿定宜嫁给了一户姓戴的人家,这个戴家是个家风非常好的医生之家,在八月二十三日的时候,定宜突然开始泻肚子,然后四肢冰冷,脉伏,请来个崔姓的医生,认为是寒证,用了附子理中汤加减,但是泄泻仍未停止,舌苔却变得干黑,嘴唇也焦了(这都是热证的表现),于是就开始用犀角、石斛等药,仍没有控制住,最后用的是温补的桂附八味汤,二十九日舌焦如炭去世。

在女儿去世前的最后时刻,她对丈夫说:“吾父在此,病不至是也。”

王孟英听到这个消息后,曾经哭得昏倒在地。

他甚至有些责怪亲家:你们也是医生,我写的医书你们家都有,怎么也不至于让我王孟英的女儿被温热药害死啊!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7;王孟英(27)

在凄凉的秋风中,这位老人写下了一副给女儿的挽联:

垂老别儿行,只因膳养无人,吾岂好游,说不尽忧勤惕厉地苦衷。指望异日归来,或藉汝曹娱暮景;

濒危思父疗,虽曰死生有命,尔如铸错,试遍了燥热寒凉诸谬药,回忆昔年鞠育,徒倾我泪洒秋风。

其满腔悲愤,尽露笔端。

擦干眼泪后,王孟英开始回到书房,整理纸笔。

别人都奇怪,这个时候整理纸笔要干什么?

王孟英:我要写书,我要重新写《霍乱论》!

至此,王孟英开始向霍乱全面宣战!

力战至死

在经过了多少个不眠的日夜后,王孟英写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随息居重订霍乱论》一书。

在书中,王孟英提出了许多与现代防疫概念相同的理论,比如他提出预防的重要性,认为水源、空气等的污染是导致霍乱流行的主要因素,他说上海“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一定要“湖池广而水清,井泉多而甘洌”,应该“疏浚河道,毋使积污,或广凿井泉,毋使饮浊”,并提出了要在水里放置药物,进行消毒的概念。

他还提出了房屋要通风,改善居住条件等预先防疫的观念。

这些措施,绝对是防止霍乱的最重要的条件,当时的清政府根本就不可能做到,因此,王孟英等医生只能退而采取自己的诊疗手段,从死神的手中抢救生命。

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60年代霍乱曾经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曾于1961年和1963年两次逼近我国南方,但都没能进入,只因为新中国政府的防疫措施得力。

但是那个时候,王孟英这样的医生是没有政府支持的,他们只能凭着自己心中的信念,独自去救治一个个生命。

彼时,医生的风险非常大,比如王孟英就记载了一个医生,叫余小坡,是个进士,擅长医药,当时也投入了救人的队伍,一天,在给人看病回来后,饿了,就随手吃了一小盅的莲子,吃完后,就开始感到不舒服,随即就吐泻转筋,马上让人来找王孟英,王孟英还没到呢,人就去世了。

其夺命之速如此。

王孟英对此不是不知道,但是,他写完书后,就从此放开手脚,接诊更多的患者。

别人都问,王孟英怎么了?不要命了?

他的家人也很担忧,一旦你有个三长两短,剩下孤儿寡母该如何生活?

但是,王孟英已经无法想那么多了,他的眼里,只有如何让每天死亡的一千多人再少些,再少些。

这场同霍乱的战斗,与在战场上厮杀的死亡概率差不多,因为那个时候还没有很好的医生保护措施。

但是,如同一个真正的战士一样,王孟英义无反顾,挥剑而上,即使知道敌兵千万倍于自己,也毫不畏惧,毅然投入了短兵相接的战斗中。

从此以后,王孟英从文献记载中消失了。

至今医史文献界还在争论,王孟英到底是什么时候去世的,怎么去世的?

有的人说,是在六十一岁时与霍乱的战斗中自己也被感染,不治去世的,有的说,他活到了八十多岁。

但是,两者都没有确切的文献证据。

从感情上讲,我宁愿相信后者,相信王孟英和妻子平安地白头偕老,享受了人生的快乐。

但是,从理智上来分析,我却更相信前者,因为以王孟英的创作速度,如果他活到八十多岁,那他还能写出十几本医案书来。

“将军百战死”,我想,对于一个真正的战士来讲,最光荣的死法,就是死在战场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