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09向老同志学习

老同志是我们国家的重要财富,不能当成包袱,要时常关心他们,尊敬他们。人老了以后,也是“弱势群体”。这次离退休老同志座谈会,老同志们精神焕发,显示出不同以往的精气神。人力资源部提供给我的数字表明,我们收入最低的老同志比很多其他企业的老同志高几倍。老同志很关注企业的发展,特别是最近的新闻报道也让他们感到自豪。我们组织他们参观新航站楼和专业化公司,就是要把经常与老同志沟通的机制建立起来。我们认为,关爱老同志,就是关爱自己的未来。

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优先考虑老同志的切身利益。比如说,2004年开始涨1000块钱,当时企业刚刚扭亏为平,利润只有10万块钱。研究的时候,是涨500,还是涨800,我说,根据企业的效益,能多涨一点儿就多涨一点儿,一定让老同志更多地分享改革的成果。去年,又优先解决老同志的房改问题。这也是在企业取得初步盈利、还很脆弱的时候,我们下决心去解决的,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我们一直严格控制成本费用,没有添一件新家具,可以说是省吃俭用。这件事给我的感触太深了,做起来也很难。我们压缩了办公用房,能出租都租出去了,现在机场大厦七楼八楼租给了大新华快运公司,九楼十楼租给大韩,大厦里人气旺了。以前,整天坐在空荡荡的大楼里心里不踏实,如果心安理得就是不称职的管理者。在这个时候首先解决老同志房改问题,也是我们一贯的态度。也有人说,在一线岗位上干活的人还没有拿到,怎么老同志先拿到了呢。我说,我们在职的还有机会。我们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难题,还需要大量资金来支持,就我们现在的盈利能力,经不起什么风雨,头脑一定要冷静。企业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企业不是印钞机。我们解决老同志的待遇问题,也不是哪个人提了什么要求,或是拿出个什么文件,而是我们班子早就研究决定了的事情,是企业充分考虑老同志的切身利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解决的。

《道德经》中讲:功成弗居,是以不去。意思是说,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功。老同志通情达理,都很体谅企业。参加老同志座谈会后,我有一种“冲动”,一定要讲一讲刘铁军政委。老人家资格最老,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按道理说他最有资格向组织提要求。可是,我来天津四年多,老人家从未提过任何要求。在老同志座谈会上,我看了老人家的遗嘱。老人家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将生死参透,连身后事都做了具体交待,不留骨灰,不搞丧事活动,不给组织添麻烦。这是一种境界、一种共产党员的人生观。我父亲有一句口头禅:活到老,学到老。参加工作后,我又懂得了还要改造到老。共产党员就是要始终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铁军政委的举动,令人钦佩、令人感动。相形见绌,和老人家相比,我们还相差很远。

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有的人经不起生死的考验,经不起和平时期的各种诱惑。特别是到了59岁,出现了“59岁现象”,晚节不保。桂明同志在民主生活会上发言说,我到这时候,能做到的事情就是要保证晚年不出问题。有些人欲壑难填,这个要求那个要求,提得很多。想一想老人家,我们什么都不是。我们能不能在关键时刻拒绝一些事情?敢于说“不”?大家要认真学习中央纪委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树立八个方面的良好作风。铁军政委“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顺应时代,顺应变化,嘴上不说话却给我们做出了最好的榜样。我们要学习老人家这种精神。这也是机场人精神的体现。人到老年,同样闪现着革命理想的光辉,最美不过夕阳红。老人家一句话——不给组织添麻烦,朴素而令人感动,这是值得我们崇敬的人、值得我们学习的人。我们要把这种精神继承下来,发扬光大。(2007年2月9日在安全生产例会上的讲话)

◇欢◇迎访◇问◇。◇

第32节:第四章 改造我们的学习(7)

10手握善良是赢得机会的运气

上个月;我带队去接安检援藏员工高维,接受了高原极限的考验。西藏区局对我们的援藏人员给与充分肯定,徐局长讲,即使什么也不做,在这能呆上三年也是英雄。从邦达到拉萨的过程中,我也切身感受到西藏人笃信的佛教文化。今天讲这个话题,不是说要让大家去信仰宗教,而是其中的一些道理值得我们去深思、去借鉴。听当地人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这也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