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部分 (第1/4页)

而和中国发生战争的国家的国民,之前有这样的印象,一和中国打就会陷入恐惧,会想:“我们会不会输?”

从而,还没正式开始打,敌国的国民精神就输了。

这种层次的精神,佛家叫‘大公共业力’,业力也好有坏,是一层一层的,地球有地球的业力,国家有国家的业力,领域有领域的业力,家庭有家庭的业力,古人将一件失败的事称之为‘败业’。

接着开始打的时候,拼的就是军队的士气,根本的也就是精神、意志。

军队的士气如何产生呢?

首先一个就是通过训练、装备情况来产生士气。如果一支军队,如同当年的华东军那般装备先进,那么这些先进的装备就给了士兵信心,夏钧在下发了新装备之后,告诉士兵们:“你们有世界上最好的装备,只要你们刻苦训练,就能战胜一切敌人。”

士兵有了信心,随后开始刻苦训练。

通过刻苦的训练,士兵们自己有本事了,心里也就有底气了。此时不仅是装备强大,个人作战本领也强大。士气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其后,通过剿匪,华东军不断的战胜敌人,士气再次高涨。

而中日山东战争,就是一次彻底的洗礼,那时华东军的士气已经高涨到一定程度了,夏钧通过发展新军事技术,以及本土作战等等优势,给了官兵们必胜的信心,同时通过民族思想号召,产生一种悲壮的、一往无前的气势,使得军队方面的意志就强大起来了。

接着和日本打了一场,华东军上下发现日军并不是不可战争的,相反打日军还轻松得很,一下信心就高涨了。

前后是有所区别的,没打之前,是一种‘求’,是我要怎么样,我要战胜小日本。

打了之后,就变成了‘我肯定能战胜小日本’,是一种更肯定的意志。

合理的自信会使个人和集体轻易成功,而极度自大的自信,则会加速灭亡,这和有所求有一定的差别。

中日之间的差距摆在那里,夏钧能作弊,小日本不能作弊,这就是实力的差距,实力本身就压倒日军的情况下,华东军上下的这种自信,也就使华东军在一年之后的第二次中日山东战争中完胜日本陆军、海军。

一个人有所求时,意志是强大的,会使一个事件向可能的方向发展。就好比是算术,你要的最终结果是加法得十,那么哪两个数字相加等于十呢?你可以是一加九,也可以是二加八,也可以是三加七……

成功了等于是找多了组合,失败了,那是自身实力实在不足,就好比一群原始人意志很强,说要打败热兵器时代的国家一样,那是完全没有可能的。而这种求,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得到理想结果,因为没有可行性,或者说是可行性极低,这属于先天制约。

一个人充满自信时,则是精神让事件发展往预想的方向前进。同样好比是算术,你要得到加法得十的结果,你说五加五等于十,那么恭喜你,你的自信是正确的。如果判断失误,你说五加六等于十,那么结果就是错的,如果你是有所求,可能还能够成功,但你不去求,而直接以为五加六等于十,那就是加速灭亡。

当一个人有所求,会去做,同时又有信心的时候,就可以天下无敌了。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特别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极有信心的。而那些高校毕业生,就好比是军队训练一样,他们通过上高校初步获得了信心,若是他们的能力有限,就是自大的自信,如果在高校里学到了东西,有真本事,就是合理的自信。

华东军在中日山东战争之后,成果铸就了军魂,而军魂就是意志+信心=精神能量=改变物质发展结果。

之前的华东军,有意志,有所求,但信心还不是太强。

之后军魂的铸就,使得华东军在精神方面很强了。

华东军在中日战争之后又有了新的目标,那就是打败其他国家的军队,在信心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依旧有所求。

而像英国,他们本身已经是世界海洋霸主了,他们生活安逸了,军队无所求了,或者说在有所求方面的意念变弱了。而面对通过‘求’而强大起来的德国海军,英国海军在战术方面直接怂了,让德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

英德两国的海军作战,德国在战术的胜利,是有所求的意念的胜利。而英国在战略上的胜利,是英国海军、国民的信心的惯性而导致的胜利,英国海军的自信还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因为海军吨位差距摆在那里。所以德国海军虽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