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部分 (第1/4页)

兑换沼气科技的主要用意就是保护环境,同时制造肥料。夏钧绝对不愿意看到后世那样污染遍地的中国,对环境的保护可谓是不留余力,甚至在农业生产上,夏钧不允许个人使用农药,而是把农药交给农业站,碰上虫灾时才小规模使用。

同时夏钧兑换了这么多的高产作物,必须有足够的肥料,光用化肥是不行的,还得有堆肥。

化肥虽然能促进农作物生长,但并不能满足农作物所有的养分所需,所以之下化肥的话,土质就会被农作物越吸越薄。

这时候就必须用堆肥来改善土质,沼气池正好可以通过发酵的方式将秸秆、粪便处理一遍,让这些东西成为更好的肥料。

堆肥就是将粪便、秸秆以及果皮等生活垃圾进行沤制,在农村就经常能看到人们把牛粪用薄膜盖着沤制,有了沼气池后就可以用沼气池进行沤制,还能生产出沼气。

所谓沼气科技,其实就是一个年处理粪便、秸秆100万吨的试点沼气池,外加一大堆书籍、视频教程,以及发电设备图纸。

接下来就得自己培养沼气池建设的技术人员了,夏钧此时已经有了打算,那就是多培养沼气方面的技术人员,然后分配到乡镇上,每个村庄集中建立一个或多个沼气池,然后聘用专人进行维护沼气池的运转。

让个人来建设沼气池显然不是个好主意,首先个人不太专业,再则有时候会掉链子,例如应个人有什么事而停止运转,或者因为不专业,出现操作失误引而发爆炸事故。

夏钧很快就把培训班办了起来,培训班第一期招了三百多人,这些学生一边学技术,一边到试点沼气厂工作。

同时夏钧向各地行政人员和各乡镇自治议会下达了农作物秸秆使用政策。

①种(养)植业综合利用秸秆: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生产优质饲料、食用菌生产。

②秸秆能源化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

③以秸秆为原料的加工业:生产非木纸浆、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以及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织业。

同时禁止各地对农作物秸秆的焚烧。

夏钧计划在三年内在福建普及沼气池,农村自己解决能源、燃料问题,而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的粪便,以及个别工厂的废水(酒厂、糖厂)则送入大型沼气池,那些沼气池不能应付的废水则送入污水处理厂。

在计划建造沼气池的同时,夏钧开办了一个青贮技术培训班,毕竟饲用玉米都种下去了,青贮技术自然要有的。

青贮技术在中国发展很晚,牲畜过冬基本上都用干草,饲料经过青贮后,不仅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且营养不会流失多少,个别种类的营养元素经过微生物的作用后还会增加,并且适口性较好,牲畜初期可能不喜欢吃,不过只要逐渐在鲜草中增加青贮饲料的比例,牲畜就会逐渐喜欢上这种饲料。

玉米是世界上最廉价的饲料之一,素来有饲料之王的称号,也是一些落后国家的人民用来果腹的廉价食物。

夏钧兑换的高产饲用玉米就更强悍了,产量比起一般的玉米要高出许多,而相比特别培育出的饲用玉米的产量也高出一截。

同时夏钧计划在夏收前,在玉米种植地区修建数百个大中型青贮地窖,以应对玉米收割后的储藏问题。

有了饲用玉米和鱼粉之后,夏钧就能扩大养牛的规模了,到时候有牛肉,有牛奶,人民生活质量也就会提高许多。

————

第三更到冲榜中,很需要票

第一卷 第八十章 农村变化

第八十章 农村变化(第四更)

1911年的春天,对于福建百姓来说是改变巨大的,单从种地上来说,自治议会派遣了拖拉机进行运输,同时用拖拉机进行犁地(犁地的那种型号),一些地形较为平整的地区,那些养牛户换上了拖拉机进行犁地作业,而那些地形不适合拖拉机开进地头的则继续使用水牛。

自治议会的拖拉机队给各乡镇的农户极大减轻了劳动强度,同时造纸厂需要大量造纸材料,也为各地农村的居民增加了收入。

他们可以在农闲时间去收割芦苇、杂草,然后用拖拉机运到造纸厂去,虽然收购价格很低,但对对于农闲时间来说,这点收入也是钱。

不仅官府没税了,而且家家户户养了保安团下发的鸡仔,这些鸡仔长得很快,而且基本上不生病,有时候鸡瘟来了,其他鸡鸭死了一片,唯独保安团送来的鸡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