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部分 (第1/4页)

而在一些新兴产业上,美国也一直被中国所压制。

例如飞机、汽车、电器等东西的出口上。

轻工业的出口则是被中国给全面压制了。

中国的轻工业几乎全部集中在沿海省份,沿海省份的交通不受限制,对外竞争势头极为猛烈,粉碎了一个又一个美国轻工业出口,还一度打入美国市场,将美国轻工业蹂躏得苟延残喘。

美国当前在出口上还有优势的就是重工业,但在新兴的重工业上却又没有任何优势,显得很是畸形。

只要中国发展起来了,那些传统的重工业自然不会放过的。

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产品制造上并非落后于美国,只是产能受限。

这种产能受限是有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就是技术工人上的限制,第二就是优势生产设备制造上的限制,说白了就是夏钧靠作弊堆上去的,要想扩大产能,第一得有足够的技术工人,随着德国的大量工人来到中国,这个问题得到了缓解。第二就是如同炼钢要用电转炉,那么电转炉自己会不会造?

造当然会造,夏钧在这方面的技术也是买了的,但暂时还造不快,说白了,也还是人不够。

而制造电转炉发方面,德国都还没有这种技术,他们的技术工人用是有用,但不像传统的工业项目那样,有了工人就迅速能扩大生产规模,这些工人也得学习一段时间才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在传统的重工业项目上的出口竞争力上也在不断增强。

之前没有占据主导地位并不是说技术比美国差,成本比美国高,只是生产还不足内部需求,哪里能够顾及到出口上。

十年的发展,严格的说,已经是十二年了。

辛亥**之后开始算,才是十年。

而夏钧在建安开始发展工业起,到此时已经是十二年了。

十二年下来,中华帝国已经培养出了一批高端人才,同时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工人,中华帝国的人才培养已经是走上了正轨。

走上正轨之后,培养人才就简单了,这时候是已经到了可以大量‘量产’人才的时候了。

要知道,此时中华帝国的义务教育以及非常普及了,基本上各省到龄儿童和少年都入学上课去了。

而义务教育也从之前的六年,提高到了九年。

小学定为六年,中学定为三年,然后直接上大学。

基本上,议和就是将后世的高中那一阶段给砍掉了。

小学六年,要学的东西主要就是基础的,识字、算术,同时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素质。

到了中学,再继续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以外,则重点普及民族主义思想,同时重点对学生的素质进行狠抓。

到了上中学的年纪,已经是十二三岁,这时候已经基本上开始走向成熟了,这时候是要突击学生素质的同时。

中学三年之后,直接上大学。

有人问,那高中的知识怎么办?

但高中知识真的能用到现实中来吗?

答案是否定的。

大学里,根本不需要那么全面的知识。

例如学文科的,他干嘛要学数学?那么高中数学不就没有意义了。而且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去学英语?

后世的高中,实际上就是虚度青春。

至于所谓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上了大学再去学。

到时候这个专业要什么样的基础知识就教什么基础知识,那样岂不是学生的学习负担更轻?而且效率更高。

总的来说,这就是一个是培养全才还是培养专业人才的问题。

中华帝国的教育并非是培养全才的,社会并不需要那些全才,更需要的是一个个能够更专业的专业性人才。

中华帝国的学生,不需要去学英语,也不需要去学别的什么外语,但学校也是会有几节英语课的,但这只是业余的课程,如果有学生感兴趣,能够学得好,那么中学读完马上可以去外语大学上课了。

同时中华帝国的学生,也不需要每一科目都完全会懂。

绝对要懂的科目只有一个——历史

历史是最强制性学生要懂的东西,语文也是一门需要一定程度上过关的,数学也是如此。

但不管是语文,还是数学,只要懂基本的东西就可以了,并不要求学生能做出什么优美的作文,能算什么高深的数学题。

除了每个学生要记历史以外,其他的科目只要及格就可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