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部分 (第1/4页)

而接受了帝国义务教育的女孩少女们,思想也有了很大的转变,即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美德,又解放了很多束缚。

美国实际上在妇女社会生产作用的比率上也是比英法德来得高的,但美国人来自各西方国家,这些来自西方国家的美国人大多保留着原本的传统观念,而那些非洲黑人目前还未取得平等待遇,主要发挥作用的还是黑人妇女。

此时中华帝国已经出现了一大批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还有很多接受了义务教育之后就不再就读的女性,她们也大多参与到社会生产之中。

中国的传统女性美德在这些接受了教育的女性身上有很高的保留,同时又与时俱进,摧毁了很多腐朽的观念。

女性解放程度,很大程度上关乎着一个社会的发展。

因为女性解放了,也就能够分担很多工作岗位,让男性投入到那些更适合他们的工作岗位上。

这对于增强战争潜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战时,军工生产很大部分都可以交给妇女来完成,而男人则走上战场。

在解放妇女劳动力的问题上,帝国政府比较理智,并未操之过急,总之在战争爆发之前解放到一定程度就行了。

在扫盲问题上,帝国重点对那些未解决识字问题的群体进行了一些专门的辅导政策,主要是以四十岁以下男性为主。

普通话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普及,最少很多地区的百姓也许不会说普通话,但他们却能听懂普通话。

这得益于大量的汉语普及班的开设,同时还有电台、广播、电影放映等等。

随着电视的出现,普及标准汉语又多了一利器。

电视在1922年时是一项新产品,而子啊1927年已经普及到了一定的程度。

电视产业蓬勃发展,华东集团在这方面募集了大量的资金,将这些资金砸进了电视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之中,大量的无线电台和信号站建立了起来,有些山区没办法接受到无线电信号的则用电话线。

中华帝国结婚必备的物质基础也有了飞跃性的提升,在华东政府时期,可能是自行车,随便什么房子都可以。

而在中华帝国成立初期,则对房子有了一定要求,同时自行车也升级成了摩托车。

到了1927年,结婚必须有房子和电视等电器了,在沿海发展较早的地区,结婚已经需要有汽车了。

当然,这种结婚必备的东西,也许并非是由男方一方面来承受,可能是由男女双方的家长共同来办置。

毕竟帝国福利好,很多地区的人们对于钱的欲望并不是太大,加之此时帝国并非是男多女少。

虽然帝国依旧有很多地区重男轻女,但在帝国的宣传下改观了很多,随着生活富裕了,很多人都更喜欢要女儿。

加之,帝国从国外引进了很多美女,而且帝国女性以当二奶为耻,这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内耗。

——————

第二更到晚上九点还有一章

第一卷 第394章 战争疑云,中国资本抽逃

第394章 战争疑云,中国资本抽逃

中华帝国因为人口已经达到了6亿,而且国民素质普遍提高,国民财力也不断发展,使得内部消费变得非常旺盛。

就以电器来说,虽然美国在很多电器方面要比中华帝国更加普及,但中华帝国以人口压倒美国,在内部的电器销售总量还是高于美国。

更何况,中华帝国的财富分配在全球各国之中最为公平,虽然大部分财富被华东集团所攫取,但这些财富却用在了国民身上。

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有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群体和一部分未富裕起来的群体,这就造成了矛盾的产生。

而这种矛盾也就是整个社会前进的动力,未富裕起来的群体也想富裕起来,因此他们就会努力的工作。

如果一个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大到一定程度,大到了一种不可赶超的地步,或者说在残酷的剥削下贫困群体看不到致富的希望,那么就会引起剧烈的社会矛盾。

当前中华帝国的社会矛盾是有的,但很轻微,是一个非常适当的程度,未富裕起来的国民随便睁开眼睛就能看见希望,因此就奔着这希望努力工作。

不过缺点也是有的,太平衡的财富分配方式不可持久,因为国民有了很好的福利,同时当富裕到一定程度时,就感觉大家都差不多了,干不干活都无所谓,都能过了。

此时中华帝国之所以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