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由于压力的增加,争论的方向转到了兄弟二人身上:谁最有能力继承先辈遗志,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穆克什的支持者认为穆克什是许多主要项目的幕后缔造者,而相比之下阿尼尔所作的贡献要逊色许多。阿尼尔的支持者反驳说穆克什的许多项目都来自信实工业(RIL)的资金支持,而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阿尼尔的金融头脑,自从父亲过世后,阿尼尔继续主张保持原来的所有权结构,而穆克什则根据自己的利益改变了所有权结构。 兄弟之间的不和受到了公众,尤其是由于股票价格受挫而受到影响的公司300万非家族股东的关注。公司的管理、形象以及声誉在投资者眼里已经受损。很多投资者认为这些争端不应该公开,而应采取内部解决的办法处理。还有一种更普遍的看法认为,要提高持股人的地位就必须依靠更加专业的管理。

穆克什最先做出试图解决争端的动作,他提出与阿尼尔分割信实集团。他提供的方案是阿尼尔拥有信实能源(REL)和信实资本(RCL)以及一笔现金补偿。作为交易的一部分,穆克什希望阿尼尔从信实工业(RIL)董事会退出,而阿尼尔断然拒绝。这个安排令阿尼尔感觉相当不公平,但很明显,信实集团的解散已不可避免。2005年初,倍感沮丧的阿尼尔辞去了印度石化(IPCL)副主席和董事职务。 解决之路

2005年3月,包括媒体以及母亲科齐拉本在内的各方人员都走上前台介入到二人的纷争当中。科齐拉本从家族之外邀请了两位威望很高的朋友在两个儿子之间斡旋,其中一位是家族的老朋友,印度主要金融服务集团ICICI银行主席K。V。卡马斯,一位是美国投资银行印度支行主席尼莫斯·坎帕尼。坎帕尼对家族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了解决建议,经过多方调解,2005年6月,科齐拉本宣布信实集团34%的所有权按照30 :30 :40的比例进行分割,穆克什和阿尼尔各得30%,她个人保留30%,剩余的10%由她的两个女儿尼娜和迪普提分享。 很明显母亲并不愿意做出这一举措,在丈夫去世后的日子里,她唯一要做的就是尽力阻止这个由丈夫一手建立起来的企业帝国出现分裂和衰落。该解决方案并未使兄弟俩完全满意,因为他们发现,现在家族中的妇女作为一个团体成了企业的最大股东。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2节:兄弟反目(6)

这个解决方案规定,穆克什继续掌控原有企业的石油、天然气、化工产品和纺织品业务,而阿尼尔则掌控集团旗下的电讯、能源分布和金融服务业务。穆克什和阿尼尔各自将原来在对方公司中的股份进行调换,同时阿尼尔另获得10亿美元的现金。科齐拉本还坚持两兄弟签署为期10年的互不竞争协议,随着和解消息的传出,集团股票价格又开始上扬。 点评

信实集团的故事显然还未结束,和解打破了僵局,也打开了一扇通往成功的大门。企业被划分,两兄弟也有机会在各自的公司内按照自己的意愿施展拳脚,这种划分无疑对两兄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拥有不同的发展侧重点,利用印度丰厚的市场条件,安巴尼两兄弟的企业都成为印度名列前茅的大企业。浏览两集团的网站,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兄弟依然争相标榜自己才是德鲁拜遗志的继承者。

没有一个家族愿意把自己的家丑公布于众,但在这个案例中,媒体不可避免地对其家族的故事作了大量报道,因为它与数百万投资者的利益息息相关。然而,这个案例还证明了:纷争经过媒体的渲染会被严重夸大。不仅仅因为媒体本身会添油加醋地做出一些令各方无法控制的评论和姿态,更是因为冲突双方都十分认真地将媒体的观点当作是对方的言论来对待,这只能恶化双方的关系。

下一个故事是关于个性的,有时候父母会把性情相异而野心相同的兄弟放进同一个竞争的圈子里,企图通过这种〃零和游戏〃达到双赢。这种念头着实荒唐,看来有时候父母也会好心做坏事。 达斯勒家族……权力之争 起源

达斯勒家族生活在巴伐利亚北部的赫佐格奥拉赫小镇,这里几个世纪以来都是制鞋中心。阿道夫·达斯勒生于1900年,他年轻时是个活跃的运动员,常与他的伙伴们进行即兴赛跑和竞赛。达斯勒一家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工作勤奋。他的父亲是个鞋匠,为了维持生计,他的母亲在他们屋后开了一家小型洗衣店。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阿道夫跟随两个哥哥到前线打仗。达斯勒一家很幸运,他们的三个儿子都平安地从军队服役归来。阿道夫又叫阿迪,从战场回来后他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