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1/4页)

站鸵�戳偎频摹! �

下午,方军回到公司,懒懒地坐在办公桌前给客户打着回访电话,心里却想着下班去哪里消遣,晚饭吃些什么。下班时填工作报表,他胡乱地写上几笔,便飞奔出公司。就这样,方军一天的工作结束了。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方军就这样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他从不花时间学习,懒惰、思想消极,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从不反省自己一天做了些什么,有哪些经验、教训;从不认真研究自己的产品和竞争对手;从不用心去想一想在销售产品的过程中为顾客带来了什么样的服务和满足,顾客为什么会拒绝……这就是方军的真实工作写照。

到了月底结算工资,怎么这么少?真没意思,看来该换地方了,于是方军非常牛气地炒了老板的鱿鱼。两年下来,他换了五六个公司。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就这样流逝了。结果方军是“三个一工程”:一事无成,一无所获,一穷二白!

“什么样的心态造就什么样的人生”,我们平时面对工作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呢?一种人认为是在为老板打工,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完成自己的工作就行了,有这种思想的人的职业生涯相信也不会有大的进步;另一种是做事业的心态,不单单把工作看做一种职业,而是看作自己的事业,相信这种人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自己也在不断取得进步。

虹←桥←书←吧←。←

第20节: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2)

人力资源专家党向阳在《现代企业文化》杂志上说:“敲钟是小和尚的必修课,工作是企业员工的必修课,我们更应该深刻地反思我们为什么而工作?究竟是为了薪酬、理想和抱负,还是为了自己和企业的未来而工作呢?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薪酬回报而努力,同时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为了创造未来而努力。既然我们身置其中,那么就应该全力投入,就应该做好每一件事情。而绝对不应该以旁观者角色或是指指点点,或是牢骚满腹。”

我们每个人从事的工作其实就好比小和尚面前的钟,如何敲钟,如何干那份工作,大抵有三种态度:

一是坐在钟前,人在“心”不在,想敲就敲,不想敲就不敲,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工作,能混过去就尽量混,反正能拿到工资,不混白不混;

二是人在“神”不在,每天按照规定,把钟敲响就行,把交给自己的任务草草完成就可以,至于质量如何,效果怎样不会想太多,任务之外的工作,更是看不见,懒得去动;

三是人在“心”也在,把钟敲好,敲的能唤醒沉迷的众生,也就是想办法把工作做到完美,达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或者“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程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用自己的爱心、用自己的智慧把从事的工作干得很漂亮。

这三种表现里,当然最希望第三种能成为主流,因为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发展,民族才能兴旺,国家才能强盛起来。

而要达到第三种境界,就需要让人人都能心中有“钟”!

尽管如今的竞争日趋激烈,但企业和组织机关里仍会有这样一些员工,他们对待自己的工作总是不能尽职尽责,而是抱着“混”的态度。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上一天班拿一天工资,这样的打工仔心态,你真能“混”得下去吗?

试想,一个人抱着“混”的态度,如果让他去做一线工人,他一定得过且过、粗制滥造,做出的产品即使暂时合格,也不会是精品,这与企业的宏伟目标是格格不入、水火不容的。如果让他去看大门,他一定萎靡不振,绝对不能代表企业形象。这样的人面临的命运就是下岗。

§虹§桥书§吧§。

第21节: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3)

美国通用电气前掌门人杰克·韦尔奇以优胜劣汰的原则把通用电气打造成著名的人才工厂,他曾经说,在一个卓越的企业里,有20%的人是卓越的,有70%的人是合格的,还有10%的人是一定要淘汰的。杰克·韦尔奇这样解释道,如果这10%的人不拿掉,对那20%的卓越人员和70%的合格人员是不公平的。他说的这10%的人就是那些抱着“混”的心态而又碌碌无为的人。杰克·韦尔奇认为,让一个抱着“混”的心态的人下岗,不仅对企业有百利无一害,而且对其本人也有一定的帮教作用。只有让他下岗或培训改造,他才可能真正意识到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真正意义是什么,他才可能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