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1/4页)

灭贼(李自成)安天下,勿杀无辜,勿掠财物,勿焚庐舍,违者罪之。”结果大大赢得了民心。这全是善纳范文程、洪承畴之言的功用。

清初开国之时,本没有多少人才。史家孟森在《清史讲义》里说:“其时能持论者,实无几人,旧人中惟文程,降臣中惟洪承畴,为有见地。而多尔衮皆能虚受其言。”他称赞多尔衮能听受这些“为清有天下之大关键”的言论,是“天之所以厚清而生此美质也”。事实也确实如此,如果没有多尔衮的雅量,满清入关只怕不会那么顺利吧。 。 想看书来

不可不说的范文程

清代之所以能取明朝而代之,除了游猎民族本身的剽悍之外,一个重大的原因就是得力于汉人的辅佐。——这是我读清史时一个最大的感受。满清刚开始与明朝战斗之时,往往缺乏长远眼光,只是掠些财物、抓些奴隶而已。不可否认,满清子弟中确实有才略过人者,比如努尔哈赤、皇太极、多尔衮等,就可称一时之豪杰。但这些豪杰如果缺少了汉人的帮助,最终很可能只是停留于原野的草莽英雄罢了。

范文程就是这样一个汉人。与和��⒓拖�暗热吮绕鹄矗��拿���〉枚唷5�挥姓飧龊喝耍��逅忱�牍氐睦�非樾我残砘岣男础7�幌履嵌卫�罚�颐巧踔粱嵝似稹懊挥蟹段某蹋�忝挥新�濉钡母锌��

范文程(1597-1666),字宪斗,据称是宋朝名臣范仲淹的十七世孙。21岁前,他一直生活在明朝的汉人社会里,家世显赫,曾祖、祖父都是朝廷重要官员。他本人也十分聪明,才智过人,18岁时就在沈阳县学考取了生员(秀才)。三年后,努尔哈赤带兵南下,攻克明属的抚顺等地,大肆掳掠,并将所得人畜30万分别赏赐给有功官兵,21岁的范文程身在被掳之列。这次被掳,成为了范文程政治生涯的起点。据《清史稿》记载,努尔哈赤见到范文程的时候,十分器重他,交代诸贝勒说:“此名臣后也,善遇之!”

从此,范文程踏入了满清的政治圈,历仕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四朝,成为满清开国时期的重要人物。

劝降洪承畴是范文程的得意之作。洪承畴是福建泉州府人,晚明重臣。他自幼家境贫寒,靠走街串巷卖豆干为生,但天赋聪颖,被村学先生洪启胤看中,得以入村学,遍读《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孙子兵法》等书,有经世报国之志。1642年松山之战战败后,洪承畴被满清俘获,满清使出各种手段劝降,均无功而返。关键时刻,皇太极派出了范文程,看洪是否真的抱有宁死不屈的之心。范文程到了狱里,洪承畴大骂不止,但范不提招降之事,只是与他谈天说话。谈论间,梁上的一块燕泥掉落在洪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将其轻轻擦去。范文程据此回奏皇太极:“洪承畴不想死。他对自己的衣服尚且那样爱惜,何况性命呢?”皇太极于是接受范文程的建议,对洪承畴备加恩遇,洪终被感动,投降了满清,为满清的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发展、民族和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除袁崇焕是范文程献给满清的又一重要礼物。1629年,皇太极伐明,但在宁远、锦州一带遇到了极其强悍的明臣袁崇焕。好在明帝昏愦,多不采纳袁崇焕的建议。皇太极很快兵临北京城下,看到情况危急,袁崇焕赶紧摆脱范文程的兵力牵扯,挥师来救北京。与清兵一会合,即激战六小时,皇太极见袁崇焕的阵坚难破,无法力取。便接纳了范文程的“施反间计”的建议,下令撤兵。原来,这次战争中,皇太极抓到两名明朝太监,皇太极故意派人在太监前面议论:“这次撤兵,实际上是皇上(指皇太极)设下的圈套。前不久,皇上跟袁巡抚(崇焕)谈了好长时间。袁巡抚与我们有约,明朝眼看就要灭亡了。”然后,依计又给一名太监一个逃脱的机会,太监逃回北京,立即把他听到的“重大机密”禀报给崇祯帝。崇祯帝独断多疑,对袁崇焕本就有疑心,便不分青白,将其下狱。次年,袁崇焕竟被凌迟处死。明这一“自毁长城”,进一步扫清了满清入主中原的障碍。

除此之外,对于满清,范文程还积极进言,择定了进攻中原的良好时机;制定了恤民的政策,使清兵在进入中原之后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同;改革了明朝的弊政,使人们在战火之后能迅速进入休养生息的日子……应该说,范文程之于满清,就如同诸葛亮之于蜀汉,刘伯温之于大明,如果没有这个谋士,满清的开国历史也许是另外一个样子。

也许,我们可站在民族的立场上对范文程进行“汉奸”的批判。但站在清王朝的角度,他的历史功绩是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