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 (第1/4页)

鹗糠绞降挂擦罘⑿腥撕屯蹲嗜寺�狻5�侨銮卸�蛉伺哟蟮乃接谢�母锟捎胍酝�煌��庸婺:徒峁股峡炊加刑烊乐�稹! !∠肟词槔�

先破后立(4)

从规模上来说,私有化改革不但规模巨大:比传统的小额配股大若干倍,而且在一个鲜有IPO(公司股票首度在股市中公开买卖)的市场上进行新股上市。新股既没有历史价格可循,也无现成的股东群体。这意味着其中的承销风险,以及长达两周的价格锁定期,都比美国式的承销风险要大得多。美国的承销交易在经过几周或者几天的非正式提前协商后,在几分钟或者几秒钟就能正式完成。摩根士丹利止步不前,英格兰银行只得同意承销美国份额,承担100%的市场风险,相当于为摩根士丹利的损失提供担保。

可这之后全乱套了。英国承销商严重低估了英国电信的发行价格和后市需求。机构和个人投资者的需求非常强劲。大型指数基金的需求尤其旺盛,这是因为《金融时报》决定从英国电信股票发行当天就将其纳入FTSE指数①,每家指数基金都觉得非买英国电信不可。但是,尽管英国电信首次上市发行的股票仅占其总股本的25%,FTSE指数在计算英国电信的权重时却好像其所有的股票都已经上市发行一样。结果就是,有限的发行量根本无法满足指数基金的需求,股票发行当天价格就令人吃惊地翻了100%。

在英国的发行过程已经颇不顺利,在美国就更糟糕了。尽管英国政府的政策要旨是建立广泛的个人投资者群体,摩根士丹利却将其负责发行的绝大多数股票出售给少数几家其认可的机构客户,而这些机构又迅速将所认购的股票出手,挣了一笔快钱。认购协议的签字墨迹未干,所有本指望由北美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就已经搭上超音速的协和式客机,一路飞回伦敦来满足英国指数基金的需求。回流情况十分严重,英国电信在美国一股不剩!简直是一场灾难。媒体上充斥着对摩根士丹利的批评。从政治角度上看,英国政府很难再选择摩根士丹利承担下一个大型私有化项目。

多布金见其主要对手受阻,竞赛场地无人防守,立刻展开了攻势。他开始每周往伦敦跑,有时搭乘早上的协和飞机过来,再搭下一班回去,有时在伦敦住上几晚。他的目标:争取成为下一个私有化项目的主承销商。英国燃气公司上市有望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IPO;所有机构投资者对此都兴趣浓厚;北美主承销商的竞争将异常激烈;这一机构的选择将完全是“能者得之”;而英国政府的御用承销商摩根士丹利,由于在英国电信项目上的失误几乎完全被排除在竞争之外。多布金想要来个大获全胜。

鲍勃·斯蒂尔说:“高强度就是埃里克的典型特征。他给我打电话约了周日中午在都切斯特酒店见面。我离开家时告诉我太太会在两个小时内回来。结果差远了:我们从周日中午一直谈到半夜,简直就是高强度的工作。还有一次,我在凌晨3点钟接到埃里克的电话。我挣扎着起来,忍不住问了一句,‘埃里克,你知道现在伦敦几点吗?’”

“当然知道,”他回答说,“我就在伦敦。”

罗斯柴尔德国际投行的托尼·奥尔特高高瘦瘦,烟瘾很大。他被任命为英国燃气私有化项目的政府顾问。多布金很高兴由奥尔特来担任这一要职,一方面是因为奥尔特为人聪明而又直来直去,他是靠自我奋斗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奥尔特同多布金和其他高盛人一样,都不是伊顿公学①出身。奥尔特全靠自己,不会受老校友的影响。奥尔特说:“谈谈你们怎么想的。”而多布金一如既往地咄咄逼人,攻势凌厉。“别说废话了,托尼。告诉我们怎么才能赢得英国燃气的项目。” 。 想看书来

先破后立(5)

“高盛能接受传统的英国式承销风险吗?”

“能。”

“你们能把这一点落实在书面上吗?”

“没问题。”

“你们需要准备把这一承诺落实成书面文件。”

多布金又一次走了钢丝,替高盛作出了承诺。现在,他必须马上得到鲍勃·慕钦的首肯。慕钦根本不知道多布金会打来这么紧急的电话,电话转接了3次才接通了绰号为“教练”的慕钦。慕钦提了一个问题:“他们能随行就市吗?”

“绝对能。英国政府绝对不希望损害个人投资者的利益,他们可都是选民。”

沉默。

“告诉他们我们买10亿英镑。”

“太棒了,鲍勃。简直太棒了!当然,你得签署这封承诺函,因为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