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 (第1/4页)

他出了门,还没有走几步,就听到身后有脚步声,回头望去,却是潘独鳌。

这潘独鳌原是应‘城的秀才,崇祯九年时,张献忠大军在湖北转战,潘独鳌率人来投,这让张献忠大喜,奉为谋主,甚是尊敬。见他跟来,张献忠笑道:“军师也欲如厕?”

“非是如厕,来为大王谋划,方才屋中人多,尚有外人,不好说话。”

潘独鳌的话让张献忠停下了脚步,脸色也变得严肃起来:“军师可是有大事要交待?”

“大王智虑过人,当初东进凤‘阳之计,便为大王所献,袭掠南直隶之策,亦是大王所出。虽然在南直隶折了闯王等众,但这些年义军屡败而财用不乏、兵力不少,皆因南直隶之战也。”

潘独鳌先是吹捧了一番张献忠,张献忠也甚为得意连连点头。跳出中原挺进南直录,确实是张献忠平生得意之作,事实上,若不是遇着俞国振,张献忠觉得自己都有可能坐在南‘京城的花花世界里享受了。…;“但这几年中,南直隶年年战乱,民力已竭,加之去年今年旱蝗连连,已无物可掠,故此此次大王进南直隶,百姓云集响应,乃成今日声势!”

这一次东掠,因为没有俞国振的缘故,张献忠打得极是顺利,不仅连战连捷,而且击杀了颇多官兵将领。象潘可大等曾与俞国振并肩御贼的将领,还有陈于王这样身负重名的大将,都在大战中阵亡。

之所以如此,与百姓鼎力相助密不可分,旱蝗四起,兵祸连绵,朝廷还要加征派饷,就是安庐池大这样的地方都不放过,故此不少百姓干脆响应从贼。而俞国振方经京畿大战后去了南海,再无人能与流寇争夺百姓,故此张献忠声势复振,他们诸部人马又超过了三十万。

“南直隶已经没有多少油水了。”张献忠道:“你的意思,可是调头?”

“正是,学生以为,大王有了如此人口、兵马,将来必成大事,但如今还不是坐守之时。南直隶乃四战之地,又无油水可取,学生以为,当跳出英霍,另图它地了。”

此语入张献忠耳,让张献忠眼前一亮。

他看着潘独鳌:“军师觉得该如何跳出英霍?”

“某有三策,愿献与大王。”潘独鳌道:“上策为渡江东下,据江南膏腴之地,守长江天险……”

他话还没有说完,张献忠就摇头讪笑:“军师莫要误我,闯王当初便是打着这主意,故此才被俞南海所擒。我如今军势虽大,未必以及闯王当日。”

江南是大明财赋之源,而且朝中大佬当中,江南人士比例极重,他们如何会坐视张献忠夺此地!因此这个计策,不待潘独鳌说完就被张献忠否决了。潘独鳌也不气馁,接着又道:“中策是取道汉中,破关入蜀,然后凭借蜀道天险,养兵囤粮,等待天下之变!”

张献忠默然不作声,这个计策他不是没有想过,他曾经试图攻入蜀地,结果被秦良玉生生吓跑,如今再去,他仍然没有多大把握。蜀道之艰险,他是见识过了的,若不是等到极好的机会,他觉得入蜀只能是备用选项。

“下策呢?”

“下策便是南下入楚,若能控制湘汉,此为大明粮仓,东可兼并江‘西,进逼两浙,西可伺机入蜀,窥关汉中……”

“好,好,这才是上策,你道那两是上策中策,我瞧这才是上策!”张献忠欢喜地道:“听闻岳阳楼乃天下名楼,八百里洞庭鱼米之乡,再不济……”

说到这,他声音压低了些,潘独鳌投靠的时间虽短,但他却极是忠心,张献忠也就不怕把自己心底想的事情说与他听:“听闻新上来的总理熊文灿惯会招抚,若是事有不济,在楚地接受招抚,先囤田一些时日,待天下有变再向东向西,皆可也!”

“大王高智!”潘独鳌道。

“到时还少不得你与徐军师出力。”张献忠满意地道。

徐军师便是徐以显,张献忠这几年来寻的另一位谋主,每每以诸葛亮自比的人物。潘独鳌对他倒是有些不以为然,不过张献忠这般说,他当然不会傻到去批评。

此次张献忠东掠,除了在安庆被史可法、陈洪范所领登莱军和左良玉部夹击而吃了一场大败仗外,几乎是所向披麾,最多时挟众达到了五十余万,即使退回湖北境内之后,也有二十余万人,又连接克了罗田、麻城、黄安、应山、宜城,逼得郧阳巡抚陈良训只能缩城自保。与潘独鳌定计之后,他便挥军南下,陈良训吸取前前任宋祖舜追击失利战败丢了官印的教训,缩于城中不肯出头,于是张献忠可以放心大胆进军。…;

崇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