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6部分 (第1/4页)

李岩拥有一定的战略眼光,为人也比起一般的流寇要好得多,如果他留在新襄,锻炼几年便可以独当一面,成为一地总督也不是不可能。

“我家闯王派我们一行来,除了向南海伯问安之外,还想与南海伯做一笔生意。”李过恭声说道:“如今中原、陇西一带,蝗旱连年,民不聊生,朝廷不管不顾,只知道催捐逼税,闯王不忍百姓荼炭,想寻南海伯购一批粮食。哪怕只是煮粥赈济百姓,能多活一些总是好的。”

俞国振得知李自成派人来寻他做交易,第一个念头,是李自成要找他买武器。

新襄武器之名,如今天下皆知。就连建虏,都拐弯抹角小规模地求购新襄武器。不过建虏知道他们在新襄是买不到的,因此他们的手段就是寻大明官兵以双倍价购买。比如说一枝虎卫乙型火枪,新襄卖给朝廷是十两银子,而建虏就出二十两银子。

这个发现被高二柱的情侦人员传回新襄后,当时新襄内部还引发了要不要停止与明廷武器贸易的争论,不过这争论随着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线膛枪出现而结束了——虎卫丙型火枪都要被淘汰了。何况是虎卫乙?

却不曾想,李自成竟然是派李过来买粮食!

俞国振在短暂地愣了一下之后,扬了扬眉:“姑且不说我会不会将粮食卖与闯王。就算我愿意卖,闯王付得起钱么,就算他付得起钱。这粮又怎么送到?”

“闯王准备率军东进,直逼凤阳,自然就在徐‘州一带交割粮食。请南海伯放心,闯王大军,绝对不会进入山‘东与皖南,便是南直隶,也仅是徐‘州一城,这也是为了方便南海伯船队顺运河运粮。”李过微笑起来:“至于钱财,闯王说了,南海伯心系百姓。粮价必不会太贵,虽然我们闯军较穷,砸锅卖铁凑一凑,也能买一些粮食,能多救一个百姓。便多救一个!”

“能多救一个百姓,便多救一个!”

俞国振重复了一遍这句话,然后笑了起来。

李自成身边果然有了高人指点,难怪这两年他行事与过去都不同了,劫掠的少了,经营地方的反而多了。

他算是看准了俞国振的弱点。

虽然说慈不掌兵。那是指在执行军法军律时不可心慈手软,但对上无辜的百姓,若还能无动于衷……俞国振在这个时代的挣扎,就不会是真的为了华夏的崛起,而只是为了他个人的野心了。

华夏的崛起,应当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崛起,而不仅仅是一撮人的崛起。大国的复兴之路,应该是让每一个华夏儿女面前都有路可走,而不是一小撮人的富贵之路。即使一定要牺牲一些人,也应该是自愿牺牲,而不是被牺牲。…;

这是俞国振的弱点,却也是俞国振最强之处,正是因为他有这个弱点,他才没有立刻带兵北上将崇祯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这样痛快是痛快,却只能在华夏制造更多的混乱。也正是因为他有这个最强之处,所以来到新襄的百姓,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能用十二分的精力,顺着他指明的方向去努力。

新襄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原本历史上需要几十年才能完成的技术积累,靠的不就是这些百姓们的奋发图强么。

“我如何能相信,闯王得了粮食后会用于赈济百姓,而不是充为军粮?”

“闯王肯定会将其中部分充作军粮,但是可以保证,不少于一半会用于养民。”这些问题,来的时候李岩都有交待,因此李过回答的很快:“闯王自知无以取信于南海伯,故此让我与李牟为质,若南海伯发觉其中有不实之处,只管杀我二人就是。”

这又是一个让俞国振意外的条件,俞国振看着镇定自若的李过,又看了看一脸平静的李牟,不得不承认,李自成在原本的历史中能做出推翻崇祯的事情,其心性之上,确实有过人之处。

即使这是李岩指点的,李自成能答应下来,也是非同小可。

他没有急着答应,而是轻轻用指头扣着桌面。李自成与李岩究竟是什么打算,他还没有琢磨清楚,因此虽然他倾向于与李自成做这个交易,但又不得不慎重考虑。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华悠之敲了敲门,然后一脸怪异地走了进来,将一封信递了过来。

“啊……”

俞国振看了这封信一眼,漂亮的字体,但署名却让他眼中寒芒闪动。

“大清摄政睿亲王多尔衮上。”

竟然是多尔衮给他的一封信!

这倒奇了,先是李自成派来了使者,接着多尔衮给他来了信,再加上一个前些日子又到钦‘州的钦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