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解放战争 目录

1948年10月—1950年5月

第十章 辽沈战役:高粱红了

高粱红了

战锦方为大问题

塔山不是山

“大门”的关闭

慢慢地陷落

第十一章 辽沈战役:死亡的开端

短暂的沉寂

血浸黑山

胡家窝棚

不说老实话我揍你

死亡的开端

第十二章 淮海战役: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祝总统赴美休养一路平安

侧翼的开裂

老头子为什么不来徐州

喊杀之声不绝于耳

让那些醉生梦死的人醒悟过来

第十三章 淮海战役:惊人的态势

王老汉游击队

蹂躏战术

惊人的态势

沉闷的晚宴

黄维:上尉司书方正馨

第十四章 淮海战役:勇敢地向前进

战争罪犯的名单

将革命进行到底

邱清泉:让他崩溃好了

勇敢地向前进

第十五章 平津战役: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文章要从西线做起

隔而不围,围而不打

风雪中矗立的枕木

天下人会提壶送酒欢迎你

金汤桥

坦克驶过东交民巷

第十六章 钟山风雨起苍黄

特别注意缉拿匪首蒋介石

钟山风雨起苍黄

榴花原是血染红

最后的故园

第十七章 熟透的李子

熟透的李子

关中决战

一片孤城万仞山

悠远的驼铃

凌乱的海滩

第十八章 士兵的山河

大迂回大包围

金门岛

给解放军长官磕个头

大陆的最后一战

士兵的山河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丁晓原:军事非虚构叙事的范式

无疑的是,王树增已经以《朝鲜战争》、《长征》这些具有“王氏”特色的厚重之作,在军事非虚构文学的写作中,竖起了为界内人士和普通读者认可的一种标高。而他最新推出的战争系列之《解放战争》,再一次使我们有理由相信,王树增是从事军事非虚构文学写作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从接受者的心理而言,战争诸类的“冲突性”题材,对于受众别有一种吸附力。但像解放战争这样的“熟题重述”,如果其间没有充分的召唤读者的意义元素,那么读者只能对作品说“不”。解放战争一类的题材,各式著述作品不计其数,很多读者对其耳熟能详,因此“接受疲劳”成为一种“宿命”。而王树增的《解放战争》却依然获得了读者普遍的青睐。这部“熟题重述”的长篇在究竟哪里吸引着我们,这是我们最感兴趣的话题。我想王树增及其《解放战争》的意义正是在这里蕴含着。

从非虚构写作类型看,王树增所写为“史志”。这一类写作在晚近30年的报告文学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些史志作品因得历史材料的曾经尘封,而以其揭秘性获得了写作的价值,“打捞历史”,自然建立起一种题材的优势。但是显然《解放战争》在整体上已无这样的题材优势,相反这样眼熟的题材处理不当就会弱势尽显。应当说,就其叙述对象而言,《解放战争》并没有也没有可能再为我们提供更多重大的初始新鲜的材料,整个事件大端有其历史的规定,在非虚构写作伦理中,作者是无法“改造”叙事对象的。作为史学的历史形态,党史、军史等,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呈现着对象,其核心是一种基于历史的集体或集团写作。而作为非虚构文学的一种存在,需要既能满足非虚构的纪实体性,又能表达写作主体的个人特性。这里的关键是历史叙事的个人性。是否具有个人性,这是作为史学的历史与作为文学的历史的根本性区别之一。作为非虚构的文学史志写作,一方面,主体应以自己的眼光选择作为写作对象的历史存在。这种选择既体现为对巨大的历史本体作总体的摄取,又要求对富有意味的历史细节进行呈示。另一方面,它的个人性还在于以鲜明的个人方式展示所择取的人物事件,这其中包含了很多要点,但可归结为个人的历史叙事方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