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1/4页)

入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转型的时期。不但各种耐用消费品进入寻常百姓家,而且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在这个时候实现了大批量生产:开始是替代进口,接着开始成为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房改,住房成为耐用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进入21世纪之后,家用轿车也开始大面积进入百姓生活。中国目前的经济问题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三 耐用消费品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必须说明的是,耐用消费品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在进入这个时代之后,许多过去在经济中不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时代出现了。

比如说,经济危机的发生。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危机本质上是一种生产过剩危机,而且这种危机带有很强的周期性。这种危机实际上是耐用消费品时代的产物。在生活必需品时代,即柴米油盐时代,是不太可能发生这样的经济危机的。首先,除了偶然的天灾人祸,柴米油盐这些产品的产量起伏不会太大,一般是呈缓慢上升的趋势,这与人口缓慢上升的因素大体能抵消。其次,人们对这些产品的需求是刚性的,起伏也不会太大。对于生活必需品和人口之间的失衡,战争、瘟疫和自然灾害这“三把刀”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而耐用消费品时代就不一样了,耐用消费品的生产与自然资源的关系要更远一些,只要技术进步的条件具备了,新的耐用消费品品种的出现,产量的爆发式增长就有可能。这样,周期性生产过剩的可能性就出现了。所以,周期性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成为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常见现象。不过近些年来,由于福利资本主义的体制日益完善,这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小。就如同这次由次贷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就不是由生产过剩导致的,相反,至少从表面上来看,倒是由过度的消费引起的。

再比如说,消费信贷成为耐用消费品时代不可缺少的金融条件。耐用消费品的特征之一是,数量少,单价高。仅仅用当时的即时性收入往往不足以支付购买耐用消费品的支出,而是需要花掉过去的储蓄,甚至要提前用掉将来可能挣的钱。这样就需要信贷消费。如果没有消费信贷的话,这个信贷消费就无法实现,耐用消费品的消费就非常困难。以美国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信贷消费就开始在美国广泛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信贷消费的迅速发展,对汽车进入普通百姓家庭,从而对美国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消费信贷就是信贷消费的制度条件。所谓消费信贷,就是指金融机构为购买消费品的客户提供的一种信贷业务,它以消费者未来的购买力为放款基础,旨在通过信贷方式预支远期消费能力,来实现对耐用消费品的购买。

同时,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之后,整个经济体系的风险进一步加大。因为与生活必需品相比,耐用消费品时代的国民经济体系大大复杂化了,其信号系统也更加复杂和间接。整个经济体系的整合出现了更高的要求。著名社会学家贝克尔曾经提出风险社会的概念,他主要从科技进步的角度来讨论风险社会,但实际上,人类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是形成风险社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指出这一点很重要。正是由于这一点,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不同于以往的历次经济危机。实际上,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个过渡的过程就开始了。历史表明,一个社会从生活必需品生产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生产时代是十分艰难的。转不过去就会酿成一场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 迈不过坎儿是因为背后的畸形社会

一个社会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之所以说是一个异常艰难的过程,就是因为耐用消费品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消费模式,这个模式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结构和制度的支撑。如果形不成结构和制度支撑,这种消费模式就无法形成,从生活必需品时代向耐用消费品时代的转型就无法完成。

这个条件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第一个方面是结构性条件。至少有这么两点。第一点是一个社会城市化的程度。要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至少需要一半的人定居到城市当中,成为城市居民。因为农村的生活方式是很难大量消费耐用消费品的。第二个是城市还需要形成一个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结构。从制度性条件来说,首先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为什么社会保障成为必要?因为社会保障是支撑购买耐用消费品所必需的支付能力和信贷消费的制度条件。在2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