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耍�薷霾恍荨3掠拦笏担骸昂谘勰荩�颐挥写蚰悖�裁挥新钅悖�阍趺醇�宋揖涂蓿俊�

她还是哭个不休,陈永贵只好说:“你快走,我不走了,你先走。”

她一溜烟跑了个没影。幼小的她自然不会知道,多年之后,陈永贵会成为她工作上的领导,精神上的导师,婚姻上的介绍人,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她将一步一步追随陈永贵的脚步走上人生的顶峰。多年之后,世人不会知道一个叫做“黑眼妮”的小女孩,却都知道大寨有一位年轻而美丽的党支部书记郭凤莲。

大地的褒奖(1)

有时候,历史的车轮是加速还是延缓,看起来是一些特殊的原因在起作用,其实这又是必然的。没人能跳出他所处的时代和自己的心灵,至多是因为思想的高度而提前看到一丝曙光,但这已经足以让一些看起来普通的人站到时代的高点上。

郭凤莲听过很多故事,“愚公移山”是其中印象很深的一个。这个故事让郭凤莲既对太行山充满感情,也朦胧地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当然,这个故事在陈永贵、贾进才的心头则有更为清晰的意义。

1945年6月11日,###“七大”闭幕,时逢抗战胜利前夕,原本力量极弱的中国共产党在与日本的八年血战中成长为中国政治舞台上一支极为重要的力量。在这一天的闭幕致辞中,毛泽东讲起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他认为:“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中国共产党早就下了决心,要挖掉这两座山。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一定要不断地工作,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

建国后,帝国主义在中国无影无踪,终于让人们搬走了。这时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前进路途上的新的“大山”应当是贫穷。

这是摆在毛泽东面前的大课题,同样也是陈永贵、贾进才乃至后来的郭凤莲面前的大课题。对于这个问题,中南海里久经战火的领袖和太行山深处那个小村庄的领导者居然形成了共识:重整山河。

大寨穷山恶水,土地贫瘠,全村的耕地散在七沟、八粱、一面坡。800亩耕地零零散散地分成4 700多块,还很贫瘠,产量很低。怎么办?陈永贵心里盘算着一篇“大文章”,这篇“文章”叫做“十年造地计划”,他试图在深沟筑坝再填上土,山坡里切外垫造梯田,让小地连成大地,斜坡变成平地。他用“愚公移山”表达自己的决心:“三年不行五年,五年不行十年,我们这一辈子不行,还有我们的子孙。”

陈永贵第一个小试身手的地方叫白驼沟,大寨七沟之一,750米长,10米宽,像一道槽。1953年冬,风如刀剑欲刮骨。大寨50多名壮劳力走上白驼沟,垒石筑坝造地,苦干不休。吃饭由妇女们送到白驼沟,但是再热的饭菜让太行山的风一卷,很快就冻成了冰,人们把这种饭叫做“冰碴饭”。大家嚼巴嚼巴咽下去,接着干活。这一干就干到腊月29日,正月初三接着干。一共干了18天,得田数亩,有的说是5亩,也有的说是9亩。不管多少,对于大寨人来说,这是一个小小的奇迹,颇有点愚公的意思。为了纪念此事,他们将白驼沟更名合作社,以志合作社成立后的功绩。

此战也让大寨和陈永贵走出了昔阳县。陈永贵被昔阳县选派参加晋中地区劳模大会,他在大会上的发言很引人注意,有具体的事例,有乡土气息的幽默,还有一定的逻辑。当时的地委书记在大会上说:“大寨的陈永贵就很有头脑,是个很好的人才。希望其他合作社也像大寨那样,不仅要搞好当年的生产,而且也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

此后10年,每年的冬天,陈永贵就带着大寨人一条沟、一道坡地搞建设。到1962年,4 700多块地连成了2 900多块。400亩坡地变成梯田,200亩梁地围起了一尺多的地埂,从7条山沟里硬是淘出了80亩好地。同时,通过对土地的“三保”(即保水、保土、保肥)治理,改善土质,加深耕作层,大寨的土地就像披上了一层一尺多厚的海绵,足以蓄水纳肥,保证农业高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大地的褒奖(2)

就在陈永贵带着大寨人苦战的时候,毛泽东也陷入了思考。中国农村薄弱的基础设施对农业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但是要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往往超出一个村,甚至一个乡的规模,劳力不好调配,工程不好规划,建设不好进行。这需要将人们的力量集中到一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