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 (第1/4页)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经过反复的辩论和艰苦的谈判,1881年2月,曾纪泽与沙俄代理外交大臣吉尔斯和布策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和《改定陆路通商章程》,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沙俄归还中国伊犁地区,帖克斯河流域不再割让,但伊犁西部霍尔果斯河以西本属于中国领土的土地被沙俄占去;斋桑湖以东一带,中俄边界两国派员勘改,所有尚未设界碑的中俄各段边界都要派员勘定,安设界碑。

二、赔款增至900万卢布(合509万两白银),限两年内偿清。

三、俄商在新疆各地贸易,改“均不纳费”为“暂不纳税”。

四、俄商只能到嘉峪关,免去到西安、汉口通商,仅许于肃州(甘肃嘉峪关市)和吐鲁番两地增设领事。

五、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籍者,均听其便”。 后来,沙俄利用这一条款,在1881到1884年间共掳去中国边民十万多人。

这个条约和《里瓦吉亚条约》相比,除赔款增加了400万卢布外,在领土、界务和商务方面,中国都争回了部分主权。但《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沙俄根据修改南、北疆边界的约定,于光绪八年到十年强迫清政府订立了伊犁界约、喀什噶尔界约、科塔界约、塔尔巴哈台西南界约和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等5个勘界议定书,分段勘定了中俄西段边界。在这个过程中,沙俄又蚕食了塔城东北和伊犁、喀什噶尔以西约7万多平方公里有争议的领土。

《中俄伊犁条约》签订后的第二年,清军进驻伊犁。

伊犁谈判,算是晚清外交史上的一次小胜,当然,这和左宗棠的军事后盾有很大关系,正因为清军不惜以俄国兵戎相见,才为外交赢得了主动,不然,任你口吐莲花,舌辩群雄,恐怕也无济于事。

阿古柏之乱和沙俄侵占伊犁的事件让清政府意识到,如果不加强控制的话,新疆很有可能会被列强侵夺。后来,平定阿古柏之乱的前军主将刘锦棠提出,新疆设立巡抚驻乌鲁木齐,受陕甘总督节制;下设镇迪、阿克苏、喀什噶尔三道,分别辖治哈密至乌苏的天山山脉一带、焉耆至乌什的天山南麓一带和喀什噶尔至和田的昆仑山北麓一带;伊犁仍设将军,只管伊犁塔城边防,不再总统全疆军务。清政府后来批准了这一方案,刘锦棠被朝廷简派为第一任新疆巡抚。

新疆设立行省后,清政府也放松了对内地人民迁居新疆的种种限制。为了吸引更多的无地农民到新疆,加快新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刘锦棠修改了以往的屯田办法并制定新的招商引资政策,规定两名男丁为一户,给地六十亩,屯民初到时贷给八个月的口粮及三石籽种,借给七十三两银子作为置办农具、牛只等费用;头一年归还一半,第二年还清,第三年征收额定田赋的一半,第四年起征收全疆田赋。

同时,刘锦棠还咨照内地各省督抚,欢迎贫苦无地农民来新疆开荒种地。在刘锦棠的鼓励下,内地很多农民纷纷移居新疆。这些移民屯田的办法,既稳固了西北边疆,又减轻了内地的人口压力,同时,也减少了内地农民起义的概率,在不破坏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前提下,移民新疆屯垦在当时是一个不错的方案。

伊犁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悠久的历史变迁和民族的迁徙,创造了伊犁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浓郁独特的草原文化,并形成的众多名胜古迹如原始时代的石刻岩画、塞人和突厥时期的古墓葬群、元代和清代的古城遗址等,这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诸多景点,都吸引了众多游人前去探访。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5、了却恩怨,中俄领土止争端

就在阿古柏覆灭前,沙俄于1876年灭了浩罕国,将边界延伸至帕米尔北界。

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南部,乃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的交汇处。此地山峦起伏,高峰处常年白雪皑皑,乃世界之高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乱时,曾追击叛军至此,并在苏满塔什立下《平定西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上有乾隆帝御笔撰文,乃我国对帕米尔拥有主权之铁证。

1885年,沙俄已将中亚地区尽收囊中,并与英国划定阿富汗地区的边界。南侵之路终结后,俄国人改为东向,并派遣探险队将我立碑偷偷移走,可谓是“做贼心虚”。随后,俄国人又炮制了“帕米尔乃浩罕遗产”之谬论,妄图强占该地。1892年,俄国不顾清军在此已增设哨所而大举南侵强占了我萨雷阔勒岭以西两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