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部分 (第1/4页)

李鸿章强按心头怒火,说:“我之来此,实系诚心讲和,我国家亦同此心。乃甫议停战,贵国先要踞有三处险要之地。我为直隶总督,三处皆系直隶所辖,如此于我脸面有关。试问伊藤大人,设身处地,将何以为情?中日系切近邻邦,岂能长此相争,久后必须和好。但欲和好,须为中国预留体面地步,否则,我国上下伤心,即和亦难持久。如天津、山海关系北京门户,请贵国之兵不必往攻此处;否则,京师震动,我国难堪,本大臣亦难以为情。”

李鸿章想用中国的规矩,讲情面,给面子,奈何伊藤博文一点面子不给,并限定于三天内做出答复。英国人说,“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日本人当时以英国人为师为友,在国家利益上,根本不讲什么情面,国人用这个思维去处理国际事务,岂不贻笑大方?

停战要款告知北京后,朝廷大震,光绪也为之动容。和朝廷商议后,李鸿章决定暂时搁置停战问题,先谈议和条款。在二十四日的第三次会谈中,中方要求日方出示和款,伊藤博文答应次日交阅,但在会谈中却不经意的提起台湾,引起了李鸿章的警觉。

原来,日本在谈判中拒绝李鸿章的停战提议,乃是处心积虑的想夺取台湾。就在前一天(二十三日晨),日本舰队和五千陆军已在澎湖登陆并于两日后占领了澎湖,为侵占台湾做好准备。

正当日本人意在自满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让日方措手不及。

二十四日下午,李鸿章结束谈判后乘轿返回引接寺时,日本人听说大名鼎鼎的中国全权大臣李鸿章经过,就像现在粉丝见明星一样,都争着前来观看,一时间街道各处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当李鸿章的轿子从人群中穿过的时候,突然一个日本壮汉暴起跃出,直奔轿前,黑手按住轿夫肩膀,轿夫大吃一惊,慌忙停住,这个暴徒乘机掏出手枪,对准老李面上猛的开了一枪,枪弹当下击中李鸿章左眼下,顿时满脸是血,老李当时还算镇静,手掩创口,在日本警察的协助下,急行赶入引接寺旅馆,到了旅馆之后才厥倒在地,不省人事。

后查明,这个凶手名叫小山丰太郎,郡马县大北岛人氏,是个二十六岁的无业青年。此人是个日本“爱国”粪青,长期受军国主义思想的严重洗脑,成天生活在帝国幻想中变得歇斯底里。小山丰太郎认为李鸿章是日本对华战争的主要障碍,曾有计划赴天津行刺,但因买不起船票而无果,这次李鸿章来日本,机会难得,才有此暴行。但小山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爱国行为”拍到政府的马脚上,后来这小子被山口地方法院判处无期徒刑,哭都来不及。

李鸿章被刺的事情,让日本政府很是被动。伊藤博文得知后勃然大怒,咆哮说“宁将自己枪击,也不应加害中国使臣”,陆军大臣山县有朋也拍着桌子大骂“该匪罔顾国家大计”。最后天皇也被惊动,急忙派出御医前往护理,皇后还亲制绷带以示慰问。

尽管日本人做了各种努力示好,但消息披露后,世界舆论还是一片哗然,欧美各国纷纷谴责日本并进而同情中国,纷纷表示不能坐视。由于自己理亏和担心列强干涉,日本决定放弃踞地为质的要求,实行无条件停战,但停战范围不包括台湾、澎湖。

四月二日,日方出示和约底稿,并限三日内答复。其和约底稿的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认明朝鲜国确为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

二、中国将盛京省南部地方、台湾全岛及澎湖列岛永远让与日本国;

三、中国赔偿日本军费库平银三万万两;

四、中国再开顺天府、沙市、湘潭、重庆、梧州、苏州、杭州七处为通商口岸,日本国臣民在各口岸可以自由通商设厂。

李鸿章接阅日方的和约底稿后,再次崩溃。他虽然早就料到日本人心不足蛇吞象,但决没料到日本人野心如此之大,甚于英法十倍。

日方约稿电告总理衙门后,朝廷展开激辩,但口舌相争,毫无结果。李鸿章见期限已到,而清廷复电未到,只得自行拟了一个说帖,除承认朝鲜自主外,对日本其余三项要求都进行了驳斥:

一、割地一项,“日本与中国开战之时,令其公使布告各国曰:‘我与中国打仗,所争者朝鲜自主而已,非贪中国之土地也’”。若“徒恃其—时兵力,任情需索,则中国臣民势必尝胆卧薪,力筹报复。”

二、 赔款一项,“日本所索赔款,既名为兵费,较之日本所索之数恐不及其小半”,“且限年赔费,复行计息,更属过重不公,亦难照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