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 (第1/2页)

学堂之用,第二次退款则作为发展教育文化之用。除之之外,美国人还在中国兴建了12所教会大学,包括后来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学。

说句公道话,当时美国在对华态度上,与其他侵略国的确有明显不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所持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立场,与其“平等、公正”的建国理念及“民主、和平”的理想主义外交理念是相一致的。也许美国另有自己的想法和目的,但客观上来说,对中国的长远发展还是有益的。

1909年,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清华大学的雏形),地址就设在皇家园林之清华园,并开始考选留学生赴美学习。1911年初,在游美学务处的基础上,利用庚款而专门为培养赴美留学生的清华学校正式成立,在此后十多年间,由此派出的留美学生达一千多人。1928年,清华学校改名为清华大学,由罗家伦出任校长。清华从创建伊始,其年度预算都是由美国的庚子退款作保障的。

当年清华学校毕业走出去的留学生,如竺可桢、侯德榜、金岳霖、茅以升、叶企荪、梁思成、王力等,在学成后的几十年间,都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大师和泰斗级人物,这也算是机缘巧合,歪打正着吧!

1914年一战爆发,中国于1917年8月参加协约国集团,反对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于是在当年即停付德国之赔款。191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战败,《凡尔赛和约》第128款规定德国放弃1917年3月14日以后的赔款,德国赔款即告终止。奥匈帝国一战后瓦解,奥地利和匈牙利也分别于1919年和1920年放弃所占奥匈帝国赔款。

1917年俄国发生革命,苏俄政府宣布放弃帝俄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其中包括了庚子赔款中尚未付给的部分。

1921年,美国带头把尚未偿付的庚子欠款全部退还。美国的退款对各国均发生启示作用,各国竞相效仿。1924年法国退还庚款;1925年比利时订立中比协定退还庚款;1926年,英国国会通过退还中国庚子赔款议案,退款用于向英国选派留学生等教育项目;同年,荷兰将庚款全部还给中国,指定用于水利事业65%,文化事业35%;1933年意大利退还庚款。

惟有日本的退款,波折很大,争执颇多。庚子事变中,日本获益多多,对赔款的退还却不积极、不配合,包藏祸心。日本的所作所为,为世人所不齿。庚子年拳乱中,本对日本影响甚小事实上,中国人和日本同文同种,当时的义和团并没有把日本人当作金发碧眼的洋人看待,但日本却出兵积极,其目的是为了在列强面前显示自己的国力,并进一步增强对中国的影响,其野心昭然若揭。

日本军队攻占天津后,抢银23万余两,在通州又抢银12万余两。攻占北京后,日军抢在各国之前,先从户部银库抢走291万多两银子送到日本使馆,继则从户部的缎匹库和颜料库抢走大量的绫罗锦缎,并洗劫了内务府仓库,抢走所有的仓米和银两。据统计,日本抢劫的物品价值共计367万余两。

日本的抢劫,都是有组织的军队行为,其抢劫的对象都是清政府的官衙,所抢劫的银两、武器、粮食大部分归于国家,其中交给日本中央金库193万两,占总额的66%,其余的则归陆军省支配。也许正因为如此,日军才较少去骚扰民间,而俄、德、英等国士兵则多从民间抢劫。

不仅如此,日本在庚子赔款总额中,所得赔款本额占中国庚子赔款总数的%。后在各国纷纷退赔庚子赔款时,日本态度消极,始终坚持以庚子退款的手段,在华搞所谓的“文化事业”。1923年到1936年间,其部分事业略具亲善旨意,但此时中日关系已经相当紧张,中国无一团体申请日本的退款补助。1936年以后,庚子赔款则全部用于侵华战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尾声

尾 声

写到这里,《被谋杀的帝国晚清的死亡日记》就算告一段落了。看完本书的朋友也许要问,大清帝国还没结束呢,怎么就说是帝国的死亡日记呢?

诚然,按道理笔者应该继续写一章《1911:革命纪》之类的,而且,笔者已经为此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并已经着手开始写作,但最后却放弃了。

笔者认为,帝国的死亡并不是因为外力的破坏,而是其本身已经丧失了自救能力。历史不是没有给大清帝国机会,但这些机会却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未能如愿。事实上,旧帝国本身的体系缺陷是机会的最大扼杀者。换句话说,谋杀大清帝国的,其实就是满清统治者自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