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部分 (第1/4页)

诔隼刺硎裁绰遥磕阕约翰灰�常�实酆臀一挂�衬亍!�

李义府也不想想,他这么说了,别人会说这是他的意思还是新后的意思?之前武MM所有的善意努力全白费了,不明真相的人们只怕还以为是她鼓动着李义府给自己儿子争东宫呢?她有这么傻吗?

帝后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李义府第二天就因为居心叵测,削职为民,永不录用。顺便把家抄了,李义府本来就不是什么好鸟,一大堆辫子等着被人抓呢,于是从庶民一下子就获罪了,一下子发配边关,子孙永不可回京。

唐依和段断在家里接到消息笑了半天,历史上的李义府先是在废后之后第一个上书请封武昭仪为皇后的人,因为长公主的参与让他没有了第一次机会。然后等武MM顺利登上后位之后,还是这位上书请废黜太子李忠,改由现后嫡子代王李弘为太子。

因为这位在历史上的这两次压宝都压对的情况下,得到了武MM的赏识,然后升官跟坐直升机一样快,没几年功夫就成了中书令。

现在结果却大不相同,武MM现在虽然支持者不多,但相同的,她的反对的人也不多,大家其实都是处于一种默认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她用得着找几个小官来给自己壮声势吗?聪明的武MM会做这种傻事?

所以同样的事,因为背景不同,结果就是相反的。不然也就不会有审时度势之说了。李义府这回就真的是聪明反被聪明误误了。

李义府完败了,朝臣们对帝后的反映也就更好了,表明李义府是个人行为,跟帝后无关,帝后现在还是想保住皇长子的地位的。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李义府这回有点冤枉的,他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提出让李弘为太子,而只是指出,此时李忠的尴尬地位是不适合太子之位的,为了国家的稳定,为了李忠的安全,其实让他让出太子之位是对的。

所以过了一段时间,事情平息了些,几位老臣出来没上折子,只是闲话家常一般跟李治说,其实现在李忠的确不是一个东宫的好人选,出身太差,就算为王氏的养子,现在王氏虽然除了罪籍,但却是庶人,而现在的皇后却有两个亲生儿子,这样嫡子与长子之间,就有了矛盾,这对于国家的稳定是极大的隐患。

李治当然知道这是隐患,但是这话不能他说,而且他身边的人也不能说,而这几位都是德高望众的老臣,人家说的是实在话,也不存什么私心的,所以李治也就没有怪罪,但也明说,他和皇后也很为难。

毕竟李忠从小就很乖巧懂事,从来就没做错过事情,新后上台之后,李忠也一直以母待之,从无越礼之处,深得皇后的喜爱,现在就因为王氏的原因而废黜,别说自己了,皇后也于心不忍的。说完了,还滴了几滴伤心泪。

老臣们都感动了,果然是慈父之心,然后这些老臣们就联系了东宫舍人们,大家把皇帝的意思一转达,让这些人好好劝劝太子,自请退位,大家全一份情谊多好。

本来李忠就惶惶不可终日,他是李治的长子,他**是太子府一名普通的侍妾罢了,能混到生下他,本身也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人物了。人家从小就知道他跟皇位无缘,特老实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结果馅饼还是砸他脑袋上了,没高兴两天,他也就清醒过来了,自己这位置谁知道坐不坐得长,承乾太子的事可还不远,他得清醒些。

然后这些年,他谨小慎微,生怕被搅进后宫之争中去,对嫡母他尊敬,对武MM,他也从来不敢小视,拼命表现自己的无害,他对每个人都一样的温和状态。

等王氏落败,李忠也就知道自己快被废了,自己能立为太子,全是因为自己是王氏的养子,如果王氏成了庶人,自己还有什么可争的?

本来王氏一到东宫,他就想跟王氏说,不如写个请罪折子,然后自请废黜。结果被王氏骂了一个狗血喷头。李忠能怎么办,他毕竟还是孩子,他知道王氏现在肯定不会答应,想想算了,过些日子再说。()

第一八九章烦心事

第一八九章烦心事

等李义府上书请求废黜太子时,李忠真的吓到了,生怕这是父皇生气自己没有主动上书的结果,如果这样,父皇会不会像对王氏那样对自己?

李义府倒台,王氏得意洋洋的说道,‘看到没有,你父皇现在不敢动你,你背后还有五氏家族,还有陇右集团。’

李忠对王氏的话,一个字也不相信,他好歹也当了几年太子了,身边也都是人精,天天一堆人教导他如果做一名好的储君,他从来就没有机会幼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