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页)

内容简介

本书生动的记录了20世纪各代留苏学子们的奋斗历程、学习成绩、精神风貌和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信念坚定、理想远大、追求执著,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是他们共同的特质,谨以此书纪念毛泽东同志“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讲话五十周年。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目录(1)

自序

一九八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早上七点四十分,十七岁的我,作为中苏关系解冻后国家第一批派往苏联的大学生,登上了北京开往莫斯科的列车。列车徐徐启动了,并且越开越快,而父亲仍在追着火车跑,边跑边向我招手,可终于什么也看不见了。刚刚与父母亲人潇洒道别的我忍不住痛哭失声,心里竟是那般茫然,不知这隆隆列车要将我带到怎样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第一章 大浪淘沙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壮怀激烈的青年人,来到莫斯科探求中国革命的道路。大学校园内的狂风骤雨,引导他们从此走上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第二章 烽火绿洲

这是一群特殊的老人。他们彼此之间用流利的俄语交谈;他们相互对待如同兄弟姐妹;他们对俄罗斯的文化、饮食有着深深的依恋;他们称苏联为自己的故乡。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国际儿童院的孩子”。

第三章 开路先锋

时间一天天地飞逝。二十一个年轻人在勤奋学习的同时,心情陷入了深深的惶惑中。进入苏联最高等学府深造的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了。

第四章 决策

一、 “一边倒”

毛泽东宣布,即将诞生的新中国要全方位地站在苏联一边,实行向苏联“一边倒”政策。他说:“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二、 以俄为师

新国家的建设,急需大量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建设和管理人才。决策者很快意识到,现有人才水平和人才储备,与日新月异的需求相差甚远。

三、 历史意义

“按照我们所最急需的门类,最迅速地派遣若干组专家、优秀的科学工作人员和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到苏联和其他国家去作一年到两年的实习,或者当研究生,回国以后立即在科学院和政府各部分别建立发展这些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并且大量培养新的干部”是使我国的科技水平达到世界其他大国的最迅速有效地的道路。

第五章 梦开始的地方

一、 缘起

没有任何语言基础,没有任何精神上的准备,新中国的第一批留学生,犹如一群赤手空拳的战士冲上了前线。

二、 留苏预备部

从一九五二年到一九六零年,留苏预备部在新中国教育的的历史星空中如流星般短暂。然而,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从它的怀抱走出了不胜枚举的新中国领导人、科学泰斗、学者名流,还有无数为祖国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各行各业的骨干。这里,铭刻了他们矢志报国的豪情;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艰难求索的足迹;这里,是众多新中国未来栋梁之材放飞梦想的起点。

三、 优中选优

到了发榜的时候,别的同学都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可是籍传茂的通知还迟迟不来。他平时学习成绩优秀,考的也挺满意,应该不会有什么意外吧? 籍传茂和家人有些忐忑不安。

四、 “过三关”

留学生的选拔工作,事关国家的未来,是一项无比严肃的政治任务。因此,有关部门严格遵循一套严格得近乎苛刻的选拔标准和工作程序,以确保遴选出最可靠、最优秀的未来建设者。选拔条件是如此严格,以至于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做“够得上入党条件,却不一定够得上留苏条件”。

五、 “填鸭式”教学

早晨八点,同学们开始上课,除了中午一个小时午休时间,课程一直延续到下午四点半。下课后,老师离开了,可是教室里仍然座无虚席。学生们在上自习。每个人都在各自高声朗读。教室里声浪滚滚,可是居然各学各的,互不影响。

六、 伙食之好是出了名的

目录(2)

留苏预备班的伙食,即便以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