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1/4页)

早晨吃饭前,拜完年了,村里男子们再一边放鞭炮,一边把“神”送回坟地。一个值得提起的习俗是,从年三十中午到初一晚上,家家吃素。因为祖先回家过年了,吃斋是很有必要的。村里王姓是大家族,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说,“俺们王家过去是老佛门,得吃素”。除了这个理由之外,对这个从远古时代传下来的旧习俗,人们已经说不清它的原因了。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4)

但初二早晨送走神以后,村民们回家都要吃一顿肉饺子……“爷爷奶奶”走了,活人们吃肉饺子,他们也看不见了。这顿肉饺子多是在头一天当着“爷爷奶奶”的面,包出来的。

说到拜年的习俗安排,大年初一是同村人之间相互拜年,其中已婚女子也是要出门向本家族的长辈和同辈年长者(以各家男人的辈分和年龄为准)拜年的。初二到初八是亲戚之间相互拜年。许多关系不紧密的老亲,只有在过年的时候走动一下,平时是没有联系的。村里要形容两个亲戚恩断义绝、不再来往时,就说“断了年礼了”。这期间,除了给自己的娘家父母拜年以外,已婚女子一般不能到任何亲戚去拜年。女人们在这期间做的事,是给要出门拜年的男人准备好礼品,然后就呆在厨房里,给来往不断的亲戚们沏茶做饭、洗刷碗锅,而且在这种场合,女人是不得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饭的。

另外,后村还有一个比较奇特的习俗:凡是未婚女子不得给任何人拜年,包括自己的父母。以我的调查员为例,她29岁了,未婚在外工作多年,在村里,从来不用给任何人、任何亲戚拜年,也不用给自己的父母拜年。

村里要过的其他传统节日还有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农历十月初一。这三个时间是必须祭祖的。出嫁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给已过世的父母上坟。如果公婆也不在世了,媳妇要先给公婆上坟,可于次日再回娘家给过世的父母上坟。从祭祀的时间顺序可以看出,习俗认为媳妇首先归属于婆家,其次归属于娘家。

在祭祀习俗中当然还有特定纪念日。在亲人去世的纪念日(以农历为准)要去上坟。但未出嫁的女子,如果父母俱全,按照习俗就不能给任何人上坟。以我的调查员为例,调查那年她的祖母去世,虽然她日夜思念,但却从未给祖母上过坟,只能在家中已婚女子去上坟时,请求她们代自己多烧几张纸。这个习俗的依据不知所宗,从理性上分析也没有什么道理。但是,习俗就是习俗,它有时就是不讲道理的、非理性的。在它没有造成严重的实质性的伤害时,也不会有人想起去改变它。

后村全村实有土地 2100亩。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出于少缴税款的考虑,上报给政府的

地面积有好几个版本,一般为 1400亩。

本次调查的时间起始点是在 2006年末。该村刚刚遇到了一个最近几十年从未遇到过的变故:农业税取消了。严格地说,这是中国这个农业社会几千年来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变故:在哪个朝代农民能不缴税呢?这种事情恐怕只有在两种情况下才会偶尔发生:一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因此被政府免税;另一个就是从农民起义到新王朝建立的短暂过渡时期(“闯王来了不纳粮”)。我到村里那天,与村长一起吃家常饭,村长正在发愁:过去为了少缴税款,村里只向上报了1400亩耕地,忽然间,农业税免了,供粮地每亩还得到少

数钱款的补贴,结果村里措手不及:没法向乡政府解释过去的 1400亩土地和实有的 2100亩土地之间的差距。尴尬与无奈之下,村委会只好商议将 1400亩的补贴钱款用 2100来除,以便平均分到村民手中。后村村民的衣食住行与周边村庄大同小异。在夜晚、阴雨天或者农闲时节纺线织布纳鞋底,曾是女人们一生必不可少的活计之一。但随着经济发展,纺线织布的现象,在20世纪 80年代中期基本绝迹,村里许多 20岁以下的青少年,大多已经不知道织布机、纺线车是什么样子了。购买成衣是从青年人开始,向老人和孩子蔓延的。目前,村民中男女老少,不论服装质量高下,几乎都是购买的成衣。但村民穿的鞋,除了农闲或者走亲戚时穿上买的皮鞋外,平时仍以自家手工纳制的布鞋为主……结实、轻便、经济是主要的原因。还有一个因素是,许多女人认为:如果不做鞋帮、不纳鞋底,就“不像个老娘们儿(村中对已婚女人的称呼) ”,“不会过日子”。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村庄概况与调查方法(5)

村民的日常食品,仍以自家种植的小麦和玉米为主。以前村里有大片的菜园子,每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