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2/4页)

县百姓的安危,他都不能不战而逃。李景忽地一咬牙道:“来人,速速备马,某要到城墙上与守城军士并肩作战!”

“喏!”一个亲随答应了一声,转身而去。

李景刚刚迈出书房门,忽见一个亲兵急匆匆而来,到了近前施礼道:“启禀县君,陈留高公子在门外求见。”

“陈留高公子?难道竟然会是高干不成?他如何会在梁县?莫非是苍天怜我不成?有此人相助,何愁西凉飞熊军不退?”李景不由得一扫脸上yīn霾,大步流星迎了出去。

说起来李景与陈留高家还有些关系,他的兄长李旻正是高干的父亲高躬的门生。四五年前,李景路过邺城,还去拜访过高干。

高干昨rì进入梁县时,并没有与李景打招呼,他一行七百余人打得是中山甄家运粮队的旗号。

李景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县府大门口,远远地往门外望去,只见大门口,一人在漫天的大雪中负手而立,一袭蓝袍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一张雪白如玉的俊脸上写不尽别样的潇洒,正是当年与他有着一面之缘的高干。

在他身边,如铁塔般站着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背上斜插着一对大铁戟,不知是何来路。

“高公子,哪阵风将你吹来了?”李景抢上前去,一把握住了高干的双手,晃了几下道:“数载不见,公子的风采更胜往昔!”

高干不得不寒暄几句:“小弟残躯哪里敢用风采二字?倒是文德兄脸上威严尽显,不愧是秩千石的一县之父母呀!”

“让公子见笑了!”李景左手一伸道:“高公子,天寒地冻,你我且到府内小酌几杯,为兄的炉火上酒正温着呢?”

李景听说过高干好酒,此时自然是要尽量投其所好了。

高干正sè道:“大敌将至,我若是与文德兄躲在房中饮酒,岂不是寒了众将士之心?不如文德兄将炉火置于北门城头之上,你我雪花煮酒退西凉强敌,未尝不是一件快事?”

“高公子之言,正合我意!”李景吩咐亲兵收拾一下,将炉火与酒具都搬往北门城头,自己则陪着高干、典韦乘马径直往北门而去。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北门,拾阶而上,到了城头站定,远远往西北方向望去。只见彤云密布,北风怒号之下,促使着万片鹅毛舞动,千团柳絮飘飞,那条原本笔直的官道已经被大雪漫漫地压着,却是分辨不清楚了。

今年的天气太过异常,这样的倒chūn寒简直比严冬还要寒冷。

正看时,只见一骑飞一般的赶来,到了城下施礼道:“启禀县君,西凉军先头部队一千铁骑已至北门外二十里铺,请县君定夺。”

“这么快!”李景楞了一下,二十里铺距离县城正好是二十里路程,以西凉飞熊军的行军速度,最多再有半个时辰就会兵临城下。李景的心咚咚跳了起来,他扭头看了看高干,却见高干却是神sè依旧,嘴角甚至抿起了一道好看的笑纹,不由得松了一口气,问道:“高公子,您怎么看?”

“请问这位兄弟,可知西凉飞熊军的先锋官是哪一个?”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干需要知道来将是谁,才能制定出最佳的作战方案来。

“这位公子面生得很,不知是什么来头?”城下的那位斥候不认识高干,心里不由一愣,但他见高干立在县君的身边,想来也是个奢遮人物,急忙毕恭毕敬道:“西凉飞熊军先锋官乃是偏将胡车儿,听说是骠骑将军张济帐下第一猛将。”

“我知道了。原来是那个号称力能负五百斤,rì行七百里的壮汉,与典韦正是对手!”高干心中稍一寻思,便已经有了破敌之计。他挥手让斥候再去打探,转身对李景道:“文德兄,您如果信得过小弟的话,请将兵权交由小弟指挥。”

李景见高干如此说,知道他已经胸有成竹,当下大喜道:“高公子,某正有此意!”说着,他命左右取来了梁县令的印信,给了高干。

一旁的领军县尉祖胜与韩然见李景对高干如此器重,心中早就有了怨念,但看在李景的面上,暂时是隐而不发。

高干的目光何等锐利,一眼就看出此二人如同刚遇到诸葛亮的关羽、张飞一样,心中定然对自己有着诸多不服,而什么才是专治各种不服的灵丹妙药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只须打一场胜仗就足够了。

高干先对着典韦耳语了一番,典韦会意,带着十几名健壮的军士出城而去;又请县丞去把梁县城中所有的旗帜和大鼓都搬到城头上,以作备用;然后对着祖胜拱手道:“祖尉君,在下斗胆请您率领二百名弓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