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1/4页)

夫安插在东宫里的一双眼睛。他在东宫书房外断断续续偷听完两人的这场对话后,马上找个借口溜出东宫,用约定好的方式向秦府送去了这一至关重要的情报。

秦府上下顿时紧张起来,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都聚到李世民的书房里。李世民一声不吭地坐在桌几后,一脸沉思之状。长孙无忌着急地说道:“殿下,这还等什么?快派人去把秦叔宝、段志玄、程知节和那几万精兵召回来,抢在他们之前动手,把这几年的老账新账一齐算清楚吧。”一旁的侯君集对长孙无忌道:“秦叔宝等人已经走了三天,派人追上去让他们带兵回来,少说得耗去七八天的时间,可大后天就是初五,怎么来得及!”侯君集是个富有韬略的武官,在用兵的事情上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专业。

李世民抬起头看看侯君集:“那你有什么主张呢?”侯君集答道:“殿下可不可以暗中试探一下李靖和李世勣?终南山下的六千精兵是李靖平江南后带回来的,现在统兵的是李靖的旧属张宝相,守潼关的三千兵,李世勣统带过多年,这两只兵人虽不多,可都是久经阵战的精兵,有他们相助,便可以对付长安城中东宫和齐府的人马了。”

尉迟敬德一摆手:“君集,这如何使得?这些年李靖、李世勣虽然和东宫、齐府没什么瓜葛,可与我们秦府也不甚亲近,这两人平日行事都很圆熟,一向左右逢源,现在刀都架在咱们脖子上了,才去求他们,人家未必肯出手相助,说不定还会反过来出卖我们呢。”侯君集叹口气:“不过,眼下不向他们求助还能向谁求助?长安城里咱们秦府能调动的兵只剩下不到千人,而东宫、齐府可以招之即来的起码有三万人呀。再说,殿下不是曾经救过李靖的性命吗?而李世勣也曾在殿下的天策将军府里做过将军呀。”

侯君集所说李世民救过李靖性命一事发生在隋大业末年,当时李靖官居马邑丞,驻防并州以北,他察觉到李渊将起兵反隋,便长途跋涉到长安向朝廷告发。李渊打下长安后,抓住了李靖,李世民知道李靖是个将才,就去向李渊求情,指出李靖告发李渊不过是在尽人臣之道。李渊心里也甚爱李靖之才,就顺坡下驴放了他,并仍用其为将。后来李靖在唐军中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成为一代名将。

李世民接受了侯君集的主张,他觉得侯君集说得不错,单凭自己这千把人,对付东宫、齐府的几万人确实不易。更重要的是,李世民认为,做事情不光要看眼前,还要看长远。如果上天庇佑,此次能够成事,将来安定天下也不能单靠秦府的人,还得用些别的人才。至于说到他二人会不会出卖他们,李世民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也只能赌上一把了!于是定下由长孙无忌去执行这项秘密使命。接着李世民部署侯君集加强王府的戒备,又叫尉迟敬德速去召房玄龄和杜如晦来府中议事,一年前,房、杜二人就已经被李建成找茬赶出了陕东道行台赋闲家中,为了避过东宫耳目,他们也不敢常到秦王府中走动。

到了晚上,长孙无忌灰头土脸地回来了。李靖没有同意帮助李世民,他让长孙无忌带回来的话说,他自幼学习儒道和兵道,儒道要求为臣之节第一是要忠,兵道要求为将之节第一也是要忠,他不能违背了这个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过,他做出承诺,虽然不能效力,但以性命相保,绝不会坏李世民的事情。李世勣跟李靖学过兵法,二人素来交好。李靖是这么个态度,李世勣那头会是个什么结果,自然就不用说了。侯君集破口大骂起来,说李靖忘恩负义。李世民却淡然一笑,说李靖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无可厚非,因为谁都有自己做人的原则,从前炀帝那么荒淫无道,皇上要起兵反隋时,李靖还冒死进长安告发,更何况当今太子还没有坏到炀帝那样的程度。

不久,尉迟敬德也回来了,他哭丧着脸说,房玄龄、杜如晦二人不愿意来。李世民脸色一变,李靖、李世不出手相助,他不奇怪,可房玄龄、杜如晦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居然也事到临头翻脸不认人,这让他十分惊讶。李世民动起怒来,一把解下佩剑递给尉迟敬德:“真没想到他们会背叛我,今天我非出了这口鸟气不可!敬德,你拿着我的宝剑去,取这两个白眼狼的人头来见我!”

贞观长歌三 天戮(4)

话音未落,门外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接着“咯吱”一声门响,房玄龄、杜如晦走了进来。李世民一脸惊讶地问:“原来你们已经来了,这是唱的哪出呀?”杜如晦笑道:“自武德五年皇上开始削夺殿下的兵权开始,臣等就劝殿下要起来抗争,可是殿下总抱着忠孝二字,步步退让,我们劝一次伤心一次,这心都已经伤透了,所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