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页)

但都怀着人类对太空的向往,踏上一次又一次的征途,对地球以外的世界展开探索。这些最初的尝试为后来的登月计划以及空间站的建立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准备阶段

对于太空这个未知的领域,科学家绝对不敢直接就将人类送入太空,他们需要考虑人到底能不能适应太空环境?因此工程科学、医学、生物学各领域的专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以及试验。

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苏就相继进行了将生物送入高空或太空的实验。苏联在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后的一个月,紧接着又发射了一枚人造卫星,这枚人造卫星中乘坐着进入太空的第一个“航天员”——小狗“莱卡”(Laika)。太空中的这段时间“莱卡”生活在卫星中的一个小舱里,不用担心空气、实物和水的供应,它的一切状况通过无线电遥测直接传送到地面。在地面上可以看到从卫星点火、发射、加速、入轨直到失重等飞行条件下,“莱卡”的状态一直很好,但可惜的是因为当时没有解决飞行器的再入回收问题,所以“莱卡”在轨道上飞行一周之后无病死亡。但它的飞行已经直接的说明了航天器内的条件对生命不会造成威胁。

除此外典型的高级动物航天试验还有猴子、黑猩猩的飞行。1961年11月29日黑猩猩“恩诺思”在美国的航天飞船“水星”号上完成了一次重要飞行,绕地两圈的飞行过程中“恩诺思”吃了食品,并完成了几项已经训练好的心理学试验。在飞行结束时由于系统出现故障,舱内温度曾高达40oC,但还是返回了地面,“恩诺思”幸免于死。之后生物学专家们对动物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观察和生物遗传学研究。

在这一系列飞行试验的基础上,航天医学专家基本取得了希望的结果,认为太空飞行对人体不会有太大的威胁。于是开始考虑将人送上太空。

美苏太空竞赛:争取第一的东方号和上升号

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尤里·加加林

我第一次亲眼见到了地球表面形状。地平线呈现出一片异常美丽的景色,淡蓝色的晕圈环抱着地球,与黑色的天空交融在一起。天空中,群星灿烂,轮廓分明。但是,当我离开地球的黑夜时,地平线变成了一条鲜橙色的窄带,这条窄带接着变成了蓝色,复而又变成了深黑色……

——人类首次进入太空时航天员尤里·加加林对地球的描述

20世纪50年代末期,赫鲁晓夫从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中,清楚的认识到航天技术的发展对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外交台面上如果有了这张王牌也可以增加自己谈判的筹码,因此他积极的支持苏联的太空计划。与此同时,航天专家们也清楚地知道美国无论在卫星还是运载火箭的技术上绝不逊于自己,如果不继续努力,很有可能就被超过。实际上在1958年以后,美国发射人造卫星的数量和获得的科学成就已经很快地超过了苏联。

1958年,在航天专家科罗廖夫的带领下苏联正式开始了载人航天的研究工作。为了保证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安全性,一部分技术人员们希望首次的载人飞行不要进入绕地球的轨道,采用亚轨道的飞行方式,之后再循序渐进展开轨道飞行。但科罗廖夫考虑到亚轨道飞行要做的工作量几乎与轨道飞行相同,而且在对太空飞行作了相当程度的分析后,认为人类直接进入太空的威胁并没有想像的那么大。所以最终决定采用直接进行载人轨道飞行。当然,当时的国际形势以及政治的压力也不能不说是科罗廖夫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亚轨道飞行方式是指太空船进入太空,但未进入绕行地球轨道的一种飞行状态。亚轨道飞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成果,并且保证较高的安全性。

到1959年初,苏联第一艘载人飞船开始具体设计,取名为东方(Vostok)号,东方号的乘员舱采用球形,这主要考虑飞行器返回时经过大气层,大气分子与飞行器发生碰撞会产生极大的热量,而球形可以很好的减少这种不利因素的影响,并且能在各种速度下保持稳定。在球形乘员舱的外部安装了不同的遥控天线和通信天线,通信天线的下端是一个小型的电子设备舱,航天员坐在乘员舱内通过各种仪器与外部保持联系。乘员舱的侧面还有一个圆形的观察窗和一个弹射窗。

前苏联航天时代的开拓者科罗廖夫

科罗廖夫(Sergei Pavlovich Korolev 1906~1966)

科罗廖夫是苏联运载火箭和航天飞船的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