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1/4页)

沽�朔纱�喽蕴�舯3质实弊颂�姆绞匠莆�扒滔蛱�簦╯olar warping)”。

太空中航天员的生活以及各种科学实验是在轨道舱中完成的,轨道舱与返回舱合在一起构成了联盟飞船的居住空间。轨道舱内除贮存有实物和饮用水装置、床和睡袋、废物收集器等太空生活必需品,还设有科学实验设备,至于具体的设备航天技术人员在飞行前,根据此次飞行的具体任务来安装在轨道舱上。例如联盟6号在轨道舱外安装了焊接试验设备,成功进行了太空中第一次的焊接试验。联盟22号在轨道舱上安装了德国的多光谱照相机研究地球的地质构造。

轨道舱前端设有对接机构,供飞船与其它飞船或空间站对接用。早期的联盟飞船完成对接后,对接机构无法移开,乘员不能直接从飞船内通过。1969年1月6日,联盟4号与联盟5号的对接中,联盟5号的两名航天员只能从轨道舱侧面的舱门爬出舱外,从外面进入联盟4号。到联盟10号,苏联的技术人员改进了对接机构,飞船在轨道上对接后,航天员可以移开对接机构,直接进入对方的飞船。

航天员在完成太空任务后,由主发动提供推力,使飞船开始脱离轨道,返回地球。再入大气层前,大约140 000千米高度,轨道舱和设备舱分别与返回舱分离,并在再入过程中焚毁,而返回舱携带航天员返回地球。联盟飞船的返回舱采用了钟形结构,由上、下两个圆球切块,中间一个圆锥面平滑过渡构成。再入时底部的大圆球切面冲前。由于底部受大气分子的冲击最厉害,温度最高,所以采用了可分离的烧蚀复合材料。

之所以抛弃了东方号与上升号的球形布局,主要是考虑到球形舱体在大气层中下落时,气流不会对其产生升力,返回舱一旦脱离原来的轨道,就沿着一定的轨道返回,着陆位置也就确定,没有调整的余地。如果返回舱脱离地球轨道开始返回的时机不当,着陆地点就会发生很大偏差,没有办法调整。而联盟飞船的钟形返回舱在穿过大气层时,不仅受到大气阻力的影响,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升力。

返回舱下降到大约83 000千米的高度时,通过分布在返回舱外壁的6台小发动机调整飞船穿过大气层时的姿态,会使升力大小有所变化,从而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了返回舱的运动轨迹,调整着落点,可以控制着陆点偏差在30 000千米以内。返回舱下降到10 000千米左右的高度时减速伞舱盖弹出,拉出引导伞,再拉出减速伞。8 500千米左右时,拉出主降落伞。离地面还有1米时,返回舱底部的缓冲发动机启动,进一步减小落地速度。为了减小返回舱落地时对航天员的冲击,航天员的座椅下专门安装了减震装置,飞船着陆前,减震器升起,缓和了着陆时对航天员冲击力。

联盟系列

1963年12月苏联政府正式批准科罗廖夫开始联盟飞船的研制,从最初研制到现在已经有40年的历史了,由于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思想,设备舱中推进剂载量及轨道舱中的设备可以根据任务改变,因此联盟飞船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可以执行各种任务。既能自主长期飞行,为载人航天站接送航天员,在对接后又可作为空间站的一个舱体进行联合飞行。到目前为止,苏联/俄罗斯已经制造各种型号的联盟飞船超过230多艘,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包括有几十种型号。其中的联盟,联盟T,联盟TM号飞船是最成功的飞船系列。

从1967年4月联盟1号飞船的上天到1981年5月的14年中,联盟号共进行了40次载人飞行,主要的目的是为苏联发展轨道空间站进行服务。实现这40次载人飞行的联盟号飞船具体包括了6种改型——7K…OK、7KT…OK、7K…T、7K…T/A9、ASTP和7K…MF6。

联盟T系列之前执行载人飞行任务的联盟飞船名称按顺序编号,不区分飞船类型。如联盟7K…OK的第一次载人飞行为联盟1号(Soyuz 1),7KT…T第一次载人飞行的飞船名称为联盟12号(Soyuz 12)。但联盟20号例外,为不载人飞行。

7K…OK是联盟飞船的最初型号,共发射了9次,主要目的是为建立轨道站复合体做技术准备。联盟1号的飞行是很糟糕的,进入太空后飞船左侧的太阳翼没有展开,造成电力不足,接着在整个飞行中又接二连三的出现其它故障,返回时又因减速伞未能打开,出现了机毁人亡的惨剧。1969年1月14日和15日联盟4号、5号分别发射,在轨道中实现联盟号的第一次对接,对接后两艘飞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