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页)

技术、环境工程等个基础学科的发展。这又反过来促进了科技、经济的共同发展。开发和利用航天科技成果,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可以这样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是为了航天而航天,而是为了更好的推动经济、科技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国民。

载人航天也是一种军事威慑。从目前的战争发展趋势来看,未来的战争将会是地、海、空、天四位一体的战争,这一点在海湾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说明,而天基系统又将成为国防与战争体系的核心。未来的总趋势是,谁先控制了太空,谁就会在未来的战争中占有决定性的优势。当天基军事系统在有人照料的情况下,真正意义上的“天军”也就诞生了。这种“天军”可以不受领土权、领海权和领空权的限制,自由运行在任何国家的疆域之上,这种空前的威慑力是任何地面军事系统无法与之相比的!虽然中国发展载人航天并无此目的,但军事实力是一个国家实力的象征,它并不仅仅是战争与杀戮的代言,它的存在、它的强大是更广大的和平的保证。作为未来战争有可能的发展趋势,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的技术储备,这样才不至于出现挨打的局面。

在未来载人航天将成为一种普通的星际交通手段。虽然现在的载人航天技术还相当初步,但是你是否能预见,未来人类将在月球上建造活动基地,在火星上建立移民区,建造大型空间站、太空太阳能电站,开展太空旅游,开发其他星球的物质资源……这些都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到那时载人航天必将进入全面收益的时期。那时,人类的科技、文化、经济、社会面貌都将会发生巨大而深远的变化。

巨大的空间资源

人类开发地球空间资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高度资源。俗话说“站的高,看得远”,在信息时代,远离地球的高度显得更加重要。在地球卫星的静止轨道上,即35786千米的高度上,观察地球表面的面积可达42%。利用地球近地轨道上的卫星,可以提供通信、气象观测等便利,可谓地面、海洋、空中导航和定位。随着人类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对空间高度资源的认识和利用必将进一步扩大。

二是高真空、微重力资源。在离地球100千米外的高空,大气密度和大气压只有地球表面值的1%。高真空的显著特点是高洁净,这位航天器轨道运行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更为天文观测、科学研究、材料制造、加工工艺等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在几乎没有重力的条件下,人类可以制造出地球上无法制造的材料和制品。对于材料、冶金、制药、高质量晶体和医学研究来说,宇宙空间都是独特的理想领域。

三是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和氢,被公认为使人类未来最有可能利用的两大能源。太阳内部核反应剧烈,中心区产生巨大的能量流,每秒给地球送达的热能达81万千瓦,相当于现今全世界每秒发电量的数万倍。空间没有大气对太阳光的反射和吸收,能长时间收到几乎没有损失的太阳辐射,为各种空间活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是月球资源。月球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土壤中含有多种矿藏,其中40%的氧和20%的硅,是生产火箭推进剂和太阳能电池的重要材料。月球土壤中还有大量的粉末状金属铁和氢元素。月球表面引力只有地球表面的六分之一,没有大气,十分有利于发射航天器。未来,人类在地球上建立航天发射基地将成为可能。

载人航天的到来:最初的探讨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科学家就在跟踪国外的飞船技术,并开始了技术方案的研究。在中国发射了东方红1号卫星后,科学家们就盘算着一鼓作气实现载人登天。科学家们做了许多防热材料和大型试验,甚至连飞船运输车和航天员食品都做了出来。到20世纪70年代初,他们的研究已小有成就,做出了载人飞船的初步方案,并且还做出了一个全尺寸模型,该飞船被称为曙光1号。曙光1号的方案为单人、两舱式载人飞船,以返回式卫星为基础设计而成,计划用当时正在研制的大推力运载火箭发射。

1971年4月,80多家单位、400多名航天专家来到北京京西宾馆,对载人航天进行了深入讨论。这次讨论进行的比较顺利,确定了载人航天发展的“714工程”,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似乎已经看到了载人航天的曙光。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工业制造及相关工艺水平又低,加上“文革”的动荡和天灾人祸,曙光1号最终尘封在一张张的构思草图中。自此,中国暂时停止了对载人航天的探索,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各种类型的应用卫星方面,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