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募�栈兀�碛墒�1979年5月14日国发132号文件第6条规定:已经在国营农场或其他单位就业的知识青年,不再另行安置。农场知青翘首以待的返城一下子成了泡影。当初希望抱得太大,没有丝毫应变的思想准备,一旦破灭,自然会引发不满情绪。于是,农场知青打着要求落实20号文件的旗号,多次向省委申述自己的意见。对知青的申述,省委难以作答。最后,农场知青发起了请愿活动。

在请愿过程中,知青们散发了《我们被迫请愿的由来》、《告全市人民书》、《我们的###要求》等资料,将请愿缘起和基本要求公之于众。###要求是:1�要求省委接见上访请愿知青;2�要求省委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具体时间;3�对上访知青在政治上、经济上都不能打击报复。###要求是在9月8日提出的,但二十几天过去仍没有下文。

应该承认,上访知青还是比较理智的。9月10日,省五七农垦场机械场机械队的知青们即加入请愿队伍,尔后考虑到农场8000亩水稻尚未收割,为了避免给国家财产造成损失,又宣布退出请愿,于21日回场参加收割。只是看到解决问题的日子遥遥无期,机械队的知青才决定于10月5日举行###。

在请愿活动中,知青们编写了不少顺口溜、越剧小调、短诗,以宣泄不平。其中一首诗,抚今追昔,不胜感慨,认为上山下乡的宏图犹如“南柯一梦”,但悔之已晚。诗中还对“走后门”等不平等社会现象进行了鞭挞:

知青知青,幼稚年青,满腔热血,愿为国尽,

垦荒围田,谁不拼命,植棉种田,多少干劲,

精力耗尽,南柯梦醒,回忆往事,多少教训,

补补修修,学业丢尽,年过三十,孤帆只影。

多少同学,伶俐聪明,留城进厂,“三级稳定”,

工资奖金,六十挂零,携妻带子,漫步柳荫,

同路“乾儿”,猴子成精,七十二变,绿装红领,

三年一到,西湖留影,娇妻爱子,温暖家庭。

有钱有路,后门出进,有父有母,也能顶职,

孤儿寡女,怎不痛心,泪向黄泉,讨我双亲,

同去几万,今日几影?此情此景,谁不冷心,

实在无奈,坐地请命,各位“大人”,万望怜悯。

1979年各地知青大举返城犹如洪水决堤,一些大城市试图暂时停办病退、困退手续,以缓轻冲击,结果却引发新的知青闹事。事态发展到这种地步,也只有疏而不堵了。

知青大闹返城,受到报纸上一些文章的批评。有的认为他们只考虑个人利益,不考虑国家困难;有的认为他们是在革命道路上动摇和后退。一首写给新疆上海知青的诗歌,以朋友的口吻教训道:

也许因为早春寒气料峭,

有人筋骨单薄开始颤抖、动摇。

“四人帮”的浩劫使人悲叹前途渺茫,

难道就不能杜绝裙带、后门、官僚……?

怀疑在你心中播下迷惘。

你抱怨命运苦涩不逢时,

不愿再举起南泥湾的镢头,

钢铁的誓言随着岁月遗忘。

不,蠢虫必将被鸡啄。

朋友,对党的信念不容动摇!乐晨、连晖:《五月遐想》,《阿克苏报》,1979年5月12日。

这样的批评教育毕竟还是和风细雨的,至少还体谅到知青们的苦衷,承认“返城风”事出有因。但也有文章,只是一味指责知青“无理取闹”,“受了‘四人帮’‘闹而优’的影响”。

1979年2月下旬,著名作家巴金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曾就知青闹事现象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对这个问题要两说。一方面,对他们的极端行动要引导教育;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他们的苦处。好多人都30多岁了,还没有房子,结不了婚。30年了,连最基本的生活条件都没有保证,就容易产生一种幻灭的感觉。有些青年进了大学,条件改变了,他们学习是很勤奋的,很刻苦的。这说明,我们不能光责备青年应该怎么样,要反过来多想想我们的社会该给青年创造点什么条件,包括最基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条件。如果这个问题不痛下决心解决,是不行的。

有些知识青年从插队的农村上调到当地,也是走后门,行贿赂办成的,很费了一番力气,吃了苦头。现在其他人困退、病退回来了,这些人吃了苦头还留下来,就有了想法,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