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部分 (第1/4页)

晚饭的时间已经到了,王家其他人都告辞回去,太爷爷、大爷爷和大伯二叔孙举人他们留了下来。

二婶是在他们刚开始吃饭的时候到家的,自从二丫和小虎都走了之后,她就帮着他们把几个厂子都给照管起来,每天都转悠一圈。她的想法很简单,哪怕自己什么都不懂,但是有个自家人在那杵着。总比事事都交给别人的好。早晨赶在员工上班之前到,晚上落在员工下班之后再走。她这样也确确实实有效果。至少那些做管理的人,因为天天看到东家婶子在那而时刻警醒着。

大伯娘别的帮不了,不过,明浩和明娟就交在她身边管着,二叔一日三餐也是在大哥家解决。文超和青竹因为有留下来的乳娘照顾,倒是不用在大伯家家吃饭,但是晚上的时候,大伯娘还是要亲自过来陪着两个孩子的。

送走了客人,孩子们忙着看书习字,二丫就拿起史景轩的记事簿子一页一页的翻看。

史景轩这个记事簿是仿照记账本做的,每一页都是画了条格,注明日期、各部门名称等。最有特点的竟然还有一项跟日记本似的标了天气情况。这个对于以后查证一些有争论的事情时,谁是真谁是假可是大有益处的。

这上面记得事情多,但是都很简单明了、不啰嗦。例如对于鞋厂的记事:就是简单的今天出厂多少鞋子、报废多少、返工多少、上工人数多少等。如针织厂几台机子在正常作业,哪台机子在检修、哪台机子被要求报废等。如车行已经做好多少辆马车,接到手的订单又有多少,拿到定金的有多少单等。

还有农田方面事情记载,今年的气候怎么样啊、对庄稼有没有影响啊、是丰收还是减产啊、大致出了多少粮食、多少水果、多少水产等。

别看他记得很简洁,但是这个都是以后核对错账的依据,免得真有人在账簿上做了手脚,都没法查证。

细细的看完了史景轩的记事簿,即便二丫这么长时间没有到过几个工厂和农田那里,但是现在的她需要掌握的一些关键性的地方,她都已经了解了。因为史景轩做的太好,使她再一次觉得把史景轩留在她家做个管家太屈才了。

第二天她没有急着去刘家岭,而是回娘家看看。汇贵依旧是不在家,现在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玻璃厂。他已经是玻璃工厂的大师傅,还占着一成股份。

他师傅原先供职的琉璃作坊是朝廷办的,他在那儿学了一年的时间,老师傅说他可以独立制作玻璃能够出师了。但是他没有着急离开,而是跟着老师傅后面一边照顾老师傅一边当二师傅制作玻璃。虽然是二师傅得不着半点分成,但是给的工钱却不低,一月能的几十两的银子。这很难不叫其他人看着眼红!

尤其是老师傅几个没有得到这个制玻璃技术的亲孙子,对老师傅撇开他们去收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外人为徒这事非常愤怒,对自家爷爷不敢有什么表示,但是对汇贵可就不客气了。汇贵毕竟是农家出身的孩子,是个能够忍让的厚道性子。他面对老师傅孙子们的挑衅总是退让,时间一长、次数一多就叫老师傅给知道了。气极又羞愧之下就要把朝廷给与自己的一成股转给汇贵,二丫知道这事之后,替弟弟回绝了。并且自己出钱另外办了一个玻璃厂,大主管持半股;汇贵做大师傅,一人持一成股;二丫父母、大姐、大弟、小妹五人共持一份股;大伯家三女两儿、二叔家两女三儿总共持一份股;小龙一人持一份股:天下行持半股;下剩的五股归二丫和小虎共有。这些持股人除了大主管和大师傅,二丫夫妻俩,参与管理,其他人一律不得对玻璃厂的事情插手,只能坐等分利,谁若恶意破坏此约将会被强行没收股权。

因为玻璃厂离着他们家很远,除了他们这些持股的自家人知道,还有就是史馆长父子俩、吴风刚、陈掌柜这些人知道,别人包括太爷爷都不知道。其实二丫并没有要特意隐瞒太爷爷,只是她没有主动说而已。

这几年的玻璃卖的很火,赚头也相当的大,不过因为之前车行闹出的风波太盛,这赚的更多的玻璃厂反倒没有人去关注,让他们各家都默默无声的收进不少银子在钱袋里。

二丫娘的钱袋尤其丰厚,因为汇贵和汇富还是那种挣钱要上交自己不能留私房钱的观念。好在家里之前挣得也不少,要不然现在让她手里攥着这么多的银票,她只怕是夜夜都不敢合眼。

有了很多很多钱的二丫娘,并没有笼着袖子做阔太太的款,依旧跟以前一样忙着家务、到菜地里忙乎着菜园子。因为儿媳们接连怀孕生子,以前请的老婆子还留在家里帮着干点轻便的杂事。

二丫到的时候,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