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部分 (第1/4页)

“爹,我觉,萧衣鼓励经商倒是可以借鉴。”李世民道:“眼下东都为天下第一城,我仔细观察,发现他对商贾颇为重视,天下商人亦是大有作为,如此一来,无论江南还是东都……”

“不用说了。”李渊摇摇头,并没有不悦之色,“世民,你留意观察,学习旁人的优点,这是好事,可我们处境并不相同,我们是倚仗关中旧阀支持,萧布衣却的商贾支持,新贵之身,再提拔寒门。杨广当年费尽心力不能尽除的旧阀,却被萧布衣借战事弱化,阀门乃我等成事之根基,素来轻商,眼下关键是如何击败萧布衣,岂可在这种关头自毁根基,引门阀反噬?”

李世民有些脸红,慌忙道:“原来如此,孩儿受教了,父皇,已晚了,孩儿不耽误你休息了。”

他起身要走,李渊却有些诧异,道:“世民,没有其他的事情了吗?”

李世民摇头道:“没有了,父皇,你早些休息吧。”他走出后宫,李渊不再拦阻,等李世民不见后这才自言自语道:“世民……终于长大了。”

李世民出了宫中,见繁星满天都是闷,风吹修竹,万叶千声,突然叹口气,摇摇头。

回到府邸后,见一人正在厅中等候,李世民也不诧异抱拳道:“房先生,劳你等候多时了。”

厅中之人,正是房玄龄。

房玄龄自从投靠李世民后,因李世民可自设幕府,所以一直在李世民的帐下做事,他为人极是低调,一直给李世民出谋划策,甚得李世民的器重。

见李世民前来,房玄龄站起深施一礼,“秦王,微臣有礼了。”

李世民哈哈一笑,“我说过多少次了先生不用多礼。”

“礼不能废,”房玄龄微笑道:“今日宫中,不知可有需要我之事?”

李世民轻叹道:“这些年来,其实多得先生出谋划策,我才明白以往的幼稚可笑,圣上准备出兵了。”

房玄龄不出意料,“对东都出兵吗?”

李世民点点头,“若依先生所见,谁可出潼关,过郩谷,取慈涧,攻到东都城下呢?”

房玄龄皱了下眉头,默下来。

李世民真诚道:“先生但请直言,我自知还不如大哥……”

房玄龄展颜一笑道:“秦王也不宜过于妄自菲薄。太子多了沉稳,秦王却是胜在锐气,经过这些年的征战,要说用兵其实秦王不见比太子逊色,难道说这次出征之人是太子吗?这是谁的提议?李孝恭,还是长孙顺德?”

“是长孙顺德!”

房玄龄点点头,“我想也会是他。”

“房先生也同意长孙顺德的建议?”李世民缓缓坐下,沉声道。

房玄龄微笑道:“秦王,你和太子当都是为圣上着想?”

世民道:“那是自然。”

房玄龄笑道:“既然如此,那长顺德其实也为圣上江山着想。”

李世民不解道:“我和大哥谁来领军,难道如此重要吗?”

房玄龄突然叹口气道:“其实我倒认为,长孙先生不想让圣上出兵,多半是圣上一意孤行吧?”

李世民回忆殿上之事,终于道:“若非先生提醒,我倒没有注意这点。圣上只问长孙先生出兵之法,却没有问过是否应该出兵,难道先生认为,我们现在,不应出兵吗?”

房玄龄半晌才道:“最佳出手机会已过。圣上只想萧布衣和别人拼个两败俱伤,却没想到萧布衣非但未伤,反倒日益坐大。当初出兵巴蜀,抢占江南是最好机会,可惜让李郡王错过,后来东都兵回转,河北军、徐家军三军汇聚,若能左右形势,亦是围困东都的良机。可惜刘武周突然发动,河东失陷,又阻了圣上的行程。圣上一生求稳不求险,到如今,图穷匕见招,胜负难料呀。”

李世民叹道:“天下之争,只在一线,一招失先,步步受制。”

房玄龄道:“还烦秦王将当初殿上所议和微臣说说。”

李世民倒是不以为许。实际上,自从他浅水原大败后,知耻后勇,就开始积极听取众人的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八个字,他是谨记心头。房玄龄智谋过人,李世民自知不如,索性事事听取房玄龄的建议,然后再加以选择吸收,而这一年多来,正因为如此,才是他威望突飞猛进之时,

听李世民说完,房玄龄点头道:“果如我所料,其实潼关领军,任务极为艰巨,长孙顺德不让秦王领军用意很多。首先就是,如今秦王锋锐尽出,太子锋芒却弱,这种格局不但对太子不利,其实对秦王也不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