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1/4页)

直到这封信送出,他们都瞒着不让项羽知道。

为什么要瞒着项羽呢?原因很简单,章邯当初杀了他叔父,项羽对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在还没有弄清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前,还是先瞒着项羽好。

这封信充分展示了陈余作为“和平大使”的非凡才华。

信的开头和我们现在写信模式一样,以拉家长开头,什么别来无羌别来有羌说了一大通,然后大笔一挥,涉入正题,开始讲故事了。

首先从秦初的名将蒙恬说起,说他如何如何有功,又如何如何被赵高害死,然后故事的主角一下换成赵高了,说赵高如何如何的独断专行,又如何如何的指鹿为马。直到最后,才说他(章邯)如何如何英勇,如何如何精忠报国……

这封信如果站在用现代文学角度来看,信中运用了大量修饰手法。归纳如下:

1、 对比:拿当年劳苦功的蒙恬来跟同样劳苦功高的章邯来比,蒙恬最终落得个诬陷惨死的境地,那么你章邯的结果会不会是一样的呢?

2、 暗喻:把指鹿为马的事作比喻,朝廷已被赵高独揽大权,黑暗之极。如果此时再把巨鹿比喻成“鹿”,那么“马”又是谁呢?

3、 夸张:章邯如果答应求和,他手下二十余万秦军就可免遭生灵涂炭。一个秦军上有父母下有妻儿,如果只算上最低的五个人,二十余万士兵就将影响一百万人的命运啊。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啊。

章邯看完这封信,怔了良久,才把它交给了司马欣。

这信要是朝迁知道了是要砍头的,司马欣此时已明白章邯心里的真实想法了。

其实经过这一趟咸阳之行,他心里也就早已产生了一个想法,只是一直还没敢说而已。

看来,现在已不用再隐瞒了,他终于说出了五个字:答应请和吧。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九章:相逢一笑抿恩仇

(4)相逢一笑抿恩仇

经过一翻激烈的思想斗争后,章邯终于决定求和。

对于这个南征北战,戎马一生的乱世枭雄来说,做出这个决定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从当年的不败到连败,项羽已注定是他命中克星。

既使这样,他仍然没有想过背叛过朝廷,此时如果朝廷能给他一点支持和安慰,他甚至毫无疑问可以和项羽继续斗下去。

然而,朝廷除了一封阵叙他剿匪不利督促他火速歼敌的诏书外,什么都没有。

赵高早已把秦二世玩弄于掌心。那么他呢?

国已不国,胜了又如何,败了又如何?他究竟是一颗被赵高任意摆布的棋子罢了。

胜了得不到应有的萌封(极有可能因功高震主而被砍头),败了就是替罪羔羊死无葬身之地。

换句话说,无论胜负,他的命运可能都是一样的。

哀莫大于死心,这一刻,章邯的心真的死了。

这是怎样的朝廷,这是怎么的悲哀?直到这时,他才明白为什么这些年来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什么长久不息,就象“离离原上草,春风春又生”一样,他剿灭了这里,那里又起来了,他巢灭了那里,这里又起来了,总之,尽管他当年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广大人民群众是不怕被砍头的。

不革命活不下去,革命了还有一现生机,你说他们会选择什么呢?

秦朝已到了这种令人深恶痛绝的地步,那么他这些年扮演的不正是郐子手的角色吗?

直到这一刻,他才发现自己无形中已双手沾满了漓淋的鲜血,他已范下了滔天大罪,等待他的将是后人的唾骂。

现在只有帮助广大人们一起推翻这腐败的朝廷,才能减轻自己的一点罪过。

章邯终于醒悟过来,虽然有点迟,但终究还有回头是岸的机会。

他派出始成前往项羽营中求和。

听说是来求和的,项羽火冒三丈,叔父的大仇未报,你倒好,眼下无路可走,居然来求和,白日做梦吧。

如果不是碍于两国交战不斩来使,只怕始成就要血溅当场了。

第一次求和就这样宣告流产了。

原因很简单,项羽根本就不同意。

但陈余范增却心里有了底,知道章邯那边已搞定了,现在关键是如何搞定项羽了。

如果当面向项羽再进言求和的事,以项羽的牛脾气,效果肯定不好。于是范增采取了“等”的战略方针。

既然求和不成,那接下来双方再开打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