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 (第1/4页)

第十三章:坎坷求职路

(4)坎坷求职路

如果按照现代人的学历来看,韩信的学历是相当高的。他应该可以达到大家里的“兵法专业系”的博士后了。

因此,在就业问题上,象韩信这样的准博士后,找个工作肯定没问题。

找个工作是没问题,但问题是要想找个好一点的工作就有点难度。

因为时代关系,当时不管你学哪一种专业,不管你拥有多高的学历,就业之路只有两条可选:要么去参加反秦的革命运动;要么守在自己的一亩三分田里,脸埋黄土背朝天的和泥巴打上一辈子交道。

不过对于处于乱世中的人们来说,选择后面这条路的年青人几乎没有,原因很简单,战乱年代你想种田也没有田可种。

OK,那就只有选择参加革命了。

参加革命后,没有文凭没有学历没有知识的“三无青年”只能当普通士兵,而“三无青年”中力气特别大本领比较高(侠客最好)的可以当武将。

由于当时拥有真实学历的人本来就少,拥有博士后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因此这样的人才一般都可以胜任“谋士”一职。

可惜任何时候都一样,你刚出道,就算你有才华,有非凡的才华。如果你没有被老板发现和赏识,也是狂然。

千里马常人而伯乐不常有。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怀才不遇。

韩信的择业之路就是这样的。

他选择人生中的第一个老板是项梁。

由于当时正值革命初期阶段,为了有一口饭吃,报名的人多如牛毛。而当时老板项梁正想扩大集团的规模,只要是没有“政治作风”问题,他基本上都会录取。

韩信自然也被录取了,但他刚到项氏集团并没有努力去项梁面前展示自己的才华,再加上那的老板项梁忙的焦头烂额,并没有发现韩信居然是个难得人才。

项梁死后,项羽成了项氏集团的新老板,他上任后,韩信终于有了一点契机,不过项羽只是看中他强壮高大的身体,并没有发现他满腹文韬武略,只是把他提升为一个叫郎中的官衔。

郎中,说白了就是比普通士兵高一点的卫士。

在我们今天择业都会有这样的首先考虑,那就是专业对口的问题,比如说我是学计算机的,老板偏生叫我去生产车间去做帮运工,这肯定不合适,明显大材小用了。

因此,熟读兵书知晓兵法不世之才,却让他去当一个低头哈腰的武士,你说当时的韩信心里能好过吗?

好在,在职场上混了一段时间后,他的头脑也开始开窃了,知道主动去表现自己了。

但问题是项羽对他的高谈阔论般根本就不感冒,韩信并没有得到想象中的提升和重用。

埋着头皮干了几个月,韩信最终还是失望了,再这样干下去,只能当一个武士,永远没有前途啊。

于是,他主动炒了项羽的鱿鱼。

第二个老板,他选择了刘邦。

理由很简单,听说刘邦很会知人用人。

知人用人这四个字对韩信来说已经足够了。

然而,很快他又失望了。

应聘过后,刘邦对他说道:“你先在军中做连敖吧。”

“连敖”这个官职说白了就是接待客人的接待员。

韩信来时本来以为凭他这样的人才,一来肯定会得到新老板刘邦的重用,你到好,居然给个端茶倒水的活儿干,这比在项羽手下当武士还不如啊,他当然不满意了。

不满归不满,但因为刚刚才跳槽过来,这年头的工作又不好找,而且规模较大又大有发展前途的公司也就项氏和刘氏这两家,他还是决定硬着头皮干干再说。

由于专业不对口,才能没得到发挥,韩信对工作没有积极性,在公司里变得更加消沉起来。

也就在韩信人生中最为低谷的时候,夏侯婴成了韩信人生中的第一个伯乐。

他及时发现了韩信非凡的才华,马上向刘邦作了推荐。

夏侯婴是早跟他创业的###人物之一,刘邦对他推荐的人自然不敢小看。二话不说,下了一道任命书,提升韩信为治粟都尉。

这是一个仅次于将军的官职,类似于现代后勤部的负责官员。

在老板刘邦看来,这已经是个不小的官了。

但韩信还是不买帐,我胸中的万千用兵之法用兵之道难道是用来掌管粮草用的么?

这时他已萌生炒刘邦鱿鱼,再择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