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第2/4页)

二、刘邦的出生地(2)

尤其是,此间楚国不仅与秦国,与魏、齐、吴诸国亦多争战交锋。只是此时之楚国已经仅剩下节节败退的份儿了。边疆邑地,常被作为战后赔付、割地或赏赐的交易筹码。故而,刘邦出生时,“丰”地或许并不属楚国,而是属于魏国。

2。谚云:“丰沛收,养九州”

事实是,“丰”地虽然可能曾属齐、楚,然而却历来是齐、魏、楚三国之结合部,东连沛县与齐鲁比邻,南接泗水、芒砀、两淮,西距魏梁(开封)也不过数百华里。即近代之所谓苏、鲁、豫、皖边区。

此地既为边地,充其量,齐、楚等国对其地也只是一时之松散管理,或说丰地可能处于三不管的空白地区。恰好为区域内百姓休养生息、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为后来魏国王室某系,包括刘邦祖辈,避秦东迁来“丰”提供了机会。

此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物产丰富,广为流传于该地的古谚这样称颂道:“丰沛收,养九州岛。”千百年以来,丰、沛两地经济较为发达的原因亦在于此。

3。“故梁徙也”说之渊源

虽然地方志书少见“丰”曾属魏国的记载,但是《高祖本纪》却明载:“周市使人谓雍齿曰:‘丰,故梁徙也’。”《高帝纪》对此记述则更显详尽,并增加了关于刘氏世系的记载:

春秋晋史有言: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事孔甲,范氏其后也。而大夫范宣子亦曰: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晋主夏盟为范氏,范氏为晋士师,鲁文公世奔秦。后归于晋者,其处为刘氏,刘向云:“战国时,刘氏自秦获于魏,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故周市说雍齿曰:“丰,故梁徙也。”以歌颂高祖云:“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即刘邦祖父,作者注),其迁日浅,坟墓在丰鲜矣。

除去上述记载中,汉朝皇室美化刘氏家族的成分,有两点应该是可信的:

其一,魏国为避秦乱,一再东迁,中间恐怕最少应有一支魏国王族迁徙至丰。

其二,刘邦之祖上是魏国人,其祖父“丰公”曾携全家自“大梁”随魏东迁,定居在“丰”。当时丰地尚且存有刘氏坟地,但坟墓已鲜见。《补注》还对“丰,故梁徙也”一句作了较详细的注说:

晋国大夫毕万封(于)魏,今河东、河北县是也(指黄河),其后为秦(国)所逼,徙都今魏郡、魏县是也,至文侯(晋文公)孙(魏)惠王,畏秦,复徙都大梁,……故世或言魏惠王,或言梁惠王,至(其)孙,假,为秦所灭,转东涉于丰,故曰:丰,故梁徙也。

对于刘邦祖辈自“魏”迁来“丰”的具体时间,《高帝纪》之“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一句,便明确讲明了,迁徙事件大体应该发生在“丰公”时代。而“丰公,盖太上皇父”, 即丰公为刘邦祖父。那么,若以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算,大概可向前追朔30年左右,即“迁徙事件”大约应发生在公元前 286 年前后。

另有《秦本纪》、《魏世家》、《白起王翦列传》载:“秦昭王二十一年(约公元前286年),魏国献原首都安邑于秦,秦驱逐安邑百姓。” 如上所述,是年魏国避秦东迁之时,却还顺势东向,派兵参与灭“宋国”于“丰”地事件,公元前 279 年,魏军又乘孟尝君卒,越过丰、沛,会同齐国,共灭“薛”国。据此,笔者认为,很可能刘氏当初便是随被秦军驱赶的百姓,自安邑东迁自大梁;当秦军东犯大梁,又自大粱东逃或随魏军东向用兵时,迁徙并定居在丰地的。

本书“刘邦与雍齿”一文,深入探索了刘邦起义之初“雍齿叛刘降魏”事件的内幕。认为“丰”的确曾被魏人占领,具体时间及长短,固然无法一一考证,但“丰邑”曾为魏国某贵族之所属,应该是无可争议的。在丰公率全家来“丰”或者刘邦在“丰邑”出生时,“丰”地即为魏人统治的可能性也是完全存在的。

那么,为何某些文献谈及丰县沿革,鲜见有“丰邑”曾属魏国之记载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

笔者认为,这恐怕与刘邦及“丰沛布衣将相集团”对“魏人周市围丰”和“雍齿叛刘降魏”事件的处理不无关系。这一发生在起义之初的事件对刘邦义军之打击太大了,以致刘邦几乎无时不在抱怨“(沛人)雍齿及丰子弟叛之”。

这样,汉代的地方志书不载“丰属魏”的做法便不足为怪了。后世历代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