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第2/4页)

统的蒙满族人来统治,……你们要骂宋朝皇帝赵匡胤、明朝皇帝朱元璋,我们才高兴呢!若骂我元朝开国元勋成吉思汗、大清高祖努尔哈赤,看我灭你九族。

实际上即使在今天,若采取元曲手法戏说搞笑铁木真或皇太极,肯定会遭到蒙古族和满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不信你便试试,笔者敢保证,即便是口才极不寻常的易中天先生也不敢随意品说。或许这也是我国汉民族某些人物区别兄弟民族同志的一个标志。

元曲《高祖还乡》在蒙古皇室及后来清王朝刻意支持和渲染下广泛传唱,其对汉高祖的侮辱和恶劣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在剧中刘邦被描述成众人不齿,连邻里故旧都取笑的不懂书礼的流氓奸诈之徒。

难道这就是开创我中华民族大一统及两汉文化辉煌历史的汉皇高帝?可以想见,当时稍微有一点正义气节的人们,都会质疑元曲作者的险恶用心,只不过在元、清两朝的皇威面前不敢反抗罢了。必须承认,这应当是严重扭曲“微时刘邦”最重要的社会原因之一。

当你在《高祖还乡》 曲目之前开怀大笑时,你是否会想到此时统治者会比你笑得更开心。这不仅是对刘邦的侮辱,恐怕其中有严重的种族歧视成分。

令人不解的是,此曲至今仍可见于某中等教材之中。如果你再联想乾隆皇帝对某地区“穷山恶水,泼妇刁民”的戏辱,大概对笔者要求将《高祖还乡》撤出相关教材之提议不会大惊小怪了。

近代伟大文学思想家鲁迅先生也恰恰是在留学日本时,看了一部电影之后才翻然悔悟的。电影描述俄日两国为争夺中国领土在我国东北打仗,双方均把中国人当炮灰,当俄国判中国俘虏绞刑时,许多看电影的中国人在赔笑或无动于衷。对此,鲁迅先生十分震怒,他说中华民族病了,医人不如医国,于是愤而弃医从文。而今我中华儿女,尤其是两汉文化发源地,中原淮海人民在谈笑刘邦之后是否应该有所感慨并深刻反思点什么呢!

12。还平民刘邦以真实形象

实际上,众贤臣辅佐的刘邦,并不是如章诗及元曲中所描述的玩闹和无赖形象。

事实是,刘邦父辈家境也并不贫贱,据《史记》及地方志载:其父刘太公在丰邑中阳里算是望重。对子女的培养更是十分用心、独具眼光。他不让孩子全部参加生产作业,刘邦自幼便与卢绾、萧何安心读书,就学于丰邑马公书院,学友间十分友好,成绩不俗,受到邻里褒扬。其弟刘交还被父亲送往外地。负籍向战国著名学者荀子的高才弟子,亦是当时的名儒浮丘伯先生学《诗》,刘邦本人是否师从浮丘伯无法考证,然而青年刘邦曾追随魏国反秦名士张耳,以及晚年命其子勤于学习则是事实。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平民刘邦蒙辱的历史背景(13)

再说,刘邦生长的故里丰邑,曾为深受暴秦东犯之苦的魏国臣民的避难居所。联想当时东西方对峙,天下畏秦、反秦的历史背景,刘邦青少年受到的应该是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熏陶,在当地有较好的贤名。(见《韩信卢绾列传》、《楚元王世家》、《张耳陈余列传》及本书其他章节)

此外,众史家公认刘邦才智高远,头脑清晰,统帅能力强,也绝非偶然。萧何终生忠贞不二,举家追随刘邦自不必说;张良、韩信可谓人杰,韩信统百万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张良出身名门贵族,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均毅然跟定刘邦,矢志不渝,并发自内心地赞扬刘邦曰“知臣莫若君”。 还有纪信、周苛、郦食其等均对刘邦忠心耿耿并以死相报(见《 汉书·高帝纪》)。尤其是王陵的母亲,一位普通的老妇人,坚称沛公“长者也”, 视死如归,命王陵追随并跟定刘邦。(见《陈丞相世家》)这些决不仅是偶然和盲从。无怪乎,明代著名政治家、学者王阳明先生感叹曰:

丰沛之间,自昔多魁。若汉之萧、曹,使不遇高祖,乘风云之会,固将老终其身于刀笔之间*。

的确,作为当之无愧的“布衣贤者”,“丰沛布衣将相集团”的统帅,刘邦做到了日理万机,事必躬亲,战必亲征,甚至身先士卒,遍体创伤,团结将相,每战必胜,从而奠定了汉家四百年基业。如此伟功,没有青少年时代刻苦磨砺之坚强意志、良好品德及人格魅力是断难做到的。

在文采方面,他亲自手书颁发了不计其数的诏书、###檄文等。汉(高祖)十一年春二月(公元前196年),权贵齐天的高祖皇帝还能写出感人至深的“求贤诏书”, 据《 汉书·高帝纪》载:

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