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部分 (第1/4页)

就又要做出类似当年那样的事。

“灼儿……你可还记得你舅舅?”

想来想去,方氏忍不住开口问道。在她想来,要想女儿以后过得好,最好莫过于亲上加亲,两家是亲戚,侄儿总不会对女儿不好的,即使吵了嘴,也要顾念亲情。

华灼一口粥呛在喉咙里,好险没喷出来,连忙用手捂住嘴巴,强忍了半天,终于把粥又咽回喉咙里,然后才惊诧道:“娘,你为何突然提起舅舅?”

那样无耻贪婪的亲戚,她是死也不会忘记的。

方氏不知华灼心思,她自嫁到华家以后,除了三朝回过一次门,此后就一直跟着华顼在任上,因路途遥远,除了书信往来,便再也没有回过娘家,只有当年灼儿出生的时候,爹娘大老远地带着兄长过来看了她一回,还小住了一个多月,可惜那时灼儿还太小,不会记得自己是见过外公外婆和舅舅的,此时见华灼还记得有一个舅舅,倒是挺开心的。

“娘是想,你长这么大,也不曾见过舅舅舅母,还有几个表兄表姐,心里打算着,是不是请你几个表兄表姐过来玩玩,也让你们亲戚见见面。”

其实方氏更想让华顼见一见自己的侄儿,证明她的侄儿一定是配得上女儿的。

华灼脸色一变,母亲果然是有将她许给表兄的意思,不行,绝对不行,她正要一口回绝,话到嘴边,却又缩了回去,再说出来,却是另一番话。

“都是亲戚,理应接过来,也让女儿认一认人,只是青州路远,怕要辛苦表兄表姐们了。”

如果直接回绝,只怕徒惹母亲不高兴,更无法让母亲知道,她的兄长一家都是什么样的德性,还不如把人接过来,小住一阵子,到那时,她有的是法子让这些人露出真面目,母亲虽可能会伤心一时,但总比一直把舅家当好人,硬将她许给那个令人深恶痛绝的三表兄的好。

最好从此断绝来往,才真正称了她的心意。

方氏见女儿并不排斥舅家的人来,顿时心中更加欢喜,一会儿让华灼回了秀阁,她便将刘嬷嬷叫了来,商议这事儿。

刘嬷嬷也是人老成精,一听方氏想把舅家的几个孩儿接过来小住,便知道她在做什么打算,当年老爷迎娶夫人,到方家下聘时,她也是做为长者跟过去的,当时的方老爷、方夫人倒是极和善的人儿,乐善好施,在青州一带,名声极好,可是方家的那个独生儿子,却叫她看不过眼,华家人呈上聘礼的时候,那个方少爷左一个这件太差,右一个那件没品味,又拿了华顼自己画的一副画儿,说是什么破烂玩意儿,也好意思拿来下聘,实是个上不了台面的人物。

后来才知道,原来这位方少爷自小养在方家太夫人的膝下,宠溺惯了,怕是天上的星星也是愿意摘下来给他的,偏生方家当时并非大富之家,只是祖上有些荫恩,方家的曾老爷有个列侯的爵位,虽然只袭了一代,但好歹也算个清贵世家,祖上留下的荫恩,让方家人补了些不大不小没有什么实权的虚衔,每年领些俸禄,哪里够花销,方老爷常年布施,便去了一半的俸禄,剩下的养活一大家子,虽不富裕奢华,但也吃穿不愁,温饱有余,只是经不住这位方少爷的大手大脚,便有些拙襟见肘,还是华家下的聘礼足够丰厚,才供了方家这些年不曾败落。

更让刘嬷嬷瞧不起的是,因夫人方氏的嫁妆田都在青州,因此托给了娘家代管,方老爷、方夫人还在世的时候,一年七、八百两的田租收成总是有的,等到他们先后故去,那田租便一年比一年少,到今年年头上,才只送来了二百两,说是去年青州那里风不调,雨不顺,收成不好,偏夫人还信了,刘嬷嬷后来私下寻了位青州来的布商,打听了青州去年的年景,那布商说,去年托天公的福,年成极好,粮米大丰收,比往年还涨了一、二成呢。

第六十六章 设宴接风

其实方氏对兄长贪财的性子,也是不是不知道,只是一来,她在闺中的时候,哥哥虽然花钱大手大脚,但也还不算过分,二来嫁到华家这么多年,也没有能回娘家看一眼,在方氏心中,总认为父母过世,哥哥当家,晓得了当家的难处,也该学会收敛,不会再那样挥霍了,三来多年不见亲人,心中难免要美化一下娘家人,只肯往好处想,是绝不会往坏处想的。

至于田租一年比一年少的事,方氏心中有数,但想一年也不过那么几百两银子,华家又不缺这点钱用,全当她补贴了娘家,老爷都不说什么,自然是默认了,也就没当一回事。

眼见夫人已经拿定了主意,刘嬷嬷也不好劝阻,只得接过方氏写好的书信,出去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