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部分 (第1/4页)

顾锦源面上笑容微顿,显然是没想到顾青未会问出这样的问题。

大周朝掌天下,首先就废除了中正制和荫田制两项世族最大的特权,如今的世族虽然余威尚存,但再想如从前那般随意出入朝堂,却是不行了。

科举制度的推行,让天下寒门子弟看到了出人头地的希望,当然得到了众多寒门士子的一致拥护。

可对于世族子弟来说,大周朝以前,只要有好的出身,他们甚至不需要付出多余的努力,就能自然而然的登上高位,手握重权,现在让他们为了入朝为官而必须得寒窗苦读十数载甚至是数十载,着实有些让人难以接受。

世族子弟生来起点就比寒门高出许多,如今却要与寒门子弟一起为了那入朝为官的机会挤破头,这让素来高傲的世族子弟如何能甘心?

所以,科举制度推行了二十来年,除了秦家出了一个秦朗,五姓七望这等世族之首,仍没有其他人走上科举这条路。

但现在,顾青未提到了安哥儿。

顾锦源素来也知道顾亦安喜欢读书,而且还像他幼时那般在读书上极有天赋,甚至还不声不响的瞒着家里人去考了个秀才,可在此之前,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让顾亦安去参加科举。

见顾锦源面上并无反对,只是惊讶,顾青未继续道:“父亲,如今毕竟是世族不盛的大周朝,大周朝皇室既然已经决心限制世族的发展,咱们自然应该另寻出路。就拿咱们顾家来说,仅前朝就出了不下二十位宰相,若仍固步自封着,父亲以为在大周朝,顾氏子弟还有这样走上朝堂的机会吗?”

顾锦源沉默。

他经历过前朝,知道在前朝时顾家有着怎样的辉煌,所以其实他也对顾家如今不再那般辉煌而不甘心。

大周朝推行科举制,世族的利益受到极大侵害,所以世族子弟对科举制可谓是深恶痛绝,在他们看来,若是让族中子弟参加科举,无疑便是在向大周皇室低头妥协。

“父亲,时间能让沧海变桑田,能让朝代变迁,当然也能让声名赫赫的世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之中,大周朝掌了天下,这天下本就已经变了,咱们顾家自然也该有相应的变化,秦家已经走出了这变化的第一步,咱们顾家,要落后于秦家吗?”(未完待续。)

第70章 说服(5更来了~)

顾青未还记得前世的情况。

秦家由秦朗踏出了第一步,秦朗还中了探花,后来人们提起秦家,都道是出了个探花郎的秦家。

有了秦朗作为开始,之后的四十年,秦家先后涌出许多优秀子弟通过科举进入朝堂,家族势力不仅没有因为改朝找代而渐弱,反而更显几分昌盛。

反观顾家和五姓七望的其余几家,固守着世族的骄傲,将族人圈在自己画出来的往昔辉煌里,虽然靠着祖辈存下来的底蕴不至于现出颓势,但与有兴盛之象的秦家相比,却是差了不少。

后来其他几家也醒悟过来,不再死守着无用的骄傲,可到底已经落后了这么多年,想要追赶上秦家,又岂是一时之间就能办到的。

顾青未也是到那个时候才明白过来,既然大环境已经变了,顾家坚持不改变自身又有何用,只有更好的融入新朝,才能给顾家带来发展的力量。

那时候,有颇受皇室重用的定国公府这门姻亲,顾家本可以先行一步的,只不过……

暗暗摇头,将那些不愉快的回忆甩开,顾青未又道:“父亲,秦朗表哥明年也不过十八岁,若明年表哥真的中了进士,便可入朝为官,十八岁就入仕,便是从前世族大兴之时,又有几人能越过他去?”

“而且,三哥自幼就喜欢读书,没有名师教导都能中了秀才,若是父亲您愿意给他这个机会,说不定,三哥就能像秦朗表哥这样,走出另一条路呢?”

“将来大哥掌家,三哥六哥总是要分出去的,几代之后,顾家仍在,但哥哥们除了有个顾氏旁枝的身份,还能剩下什么,他们的子孙后代又能有什么?既然如此,为何不让哥哥们有走另一条路的可能?这条路若是可行,以咱们顾氏的底蕴,族中子弟自然不用为读书的花费犯愁,只要顾氏子弟自己肯努力,何愁此路不通?到时候百花齐放,顾氏一族何愁不兴?”

……

顾青未说了许多。

顾锦源的面色凝重中带着些复杂。

他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竟然被不到十岁的女儿说得有些动摇。

世族已经走完了最好的时代,虽然过程缓慢,但若无其他变化,顾家也真的只能一点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