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她恨不得顾锦琳过得比她都不如,又如何能眼看着顾锦琳过得比从前还好?

所以她才明知道现在不宜得罪顾锦琳,仍没忍住对着她破口大骂。

可现在,顾锦琳竟然说,她就是和离了,也还能找个比她的儿子更好的男人?

常老太太是这世界上最巴不得顾锦琳孤身一辈子的人,她当即就重重“呸”了一口,“张口闭口就是找男人,这就是你顾家的家教,老婆子我可真是见识到了!你也不瞧瞧你的样子,与进州和离了也就罢了,肚子里还带着个孩子,真要是个好男人,还能看得上你?”

顾锦琳没理会常老太太的挖苦,她举目四顾,在目光触及远处一个约三十许的男子时陡然一亮。

男子身材算不得十分伟岸,但背脊却挺得笔直,容貌只能说是普通,却因一双明亮清正的眼而多了几分魅力,他着一件深色蓝罗袍,站在远处望向人群,一手负于背后,一手自然放于腰间,那用青罗滚边的广袖便自然下垂,微微挡了身后饰了黑角的革带。

这是大周朝入了《舆服志》的进士服。

但更让顾锦琳注意的,却是男子手中执着的手杖。

说是手杖,却不是拐杖,却是守孝时所执之杖,形似哭丧棒。

大周朝礼法早已趋于全面,服丧之事亦有了律法为准,手中执杖,唯有为母或为妻服齐衰杖期,前者是父丧之后母亡,后者是父母俱丧之后妻亡。

凭直觉,顾锦琳认为男子是后者。

手中执杖,身上却未穿齐衰服,想必是即将或者刚除服……

已中了进士,又丧妻除服,可不就正好能重新娶妻了?

顾锦琳冲着那男子微微一笑,“这位公子,你愿意娶我吗?”

问出这句话,顾锦琳心里就有些后悔了。

她只不过是与常老太太赌这一口气而已,为何就要冲动到将一个无关之事拉进来。

不仅如此,若那男子替她圆了眼前的场景也就罢了,怎么着也狠狠煽了常老太太一巴掌,可若是那男子断然回绝了……

那岂不是让常老太太白白看了笑话?

张了张嘴,顾锦琳刚要开口将这个问题抹过去,却见那男子回以一笑,那张略显平凡的脸因这一笑,便予人一种淡淡的温暖之感。

男子从常老太太扯了一堆人过来闹之后就已经站在了那里,他就住在这禅房后面的一个小院子里,院子正门的小路被昨晚那场大雨冲坏了,这才得了寺里僧人的允许可以从禅房这边借道。

却不想,就看了这样一出戏。

在顾锦琳打量他的同时,男子亦在打量顾锦琳。

在他眼里,那个护着肚子与一群人对峙的女子,在她盛气凌人的背后,他却看到了淡淡的惊惶失措。

心里因此而微微一动。

于是,在顾锦琳问出那个问题之后,男子轻轻一笑,用清朗的声音十分笃定地回答。

“在下愿意。”(未完待续。)

第90章 周谨之

许多年后,已经不再年轻的顾锦琳回想起这时的事来,才赫然发现,她这一辈子,听得最觉动听的一句话,便是那男子在众人面前的一句“我愿意”。

本也只是为了在常老太太面前赌口气,却得到了这样意料之外的回答,顾锦琳微微一怔。

不仅是顾锦琳,在场所有人都因这突然的变故而静了下来。

这里是供香客休息的禅房,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只能有女眷出入,但一般情况下男子也会主动避着禅房这一片的,是以大家竟都没注意到,人群之外何时来了个男子。

惊讶之后,那些看热闹的女眷们心里却都涌出股兴奋感来。

在如今这种年代,女眷们大多成日里都关在宅子里,就连出门上个香也不是常有的,平常能听到的八卦也左不过是些家长里短的事,这时亲耳听了顾锦琳和那男子在大庭广众之下,一个问人愿不愿意娶自己,另一个还偏生答了“我愿意”。

哪怕稍嫌离经叛道了些,总归也是叫人有种看画本子的感觉。

唯有常老太太,这时只差没气炸了肺。

从听到那声“愿意”,常老太太就急着将这拆自己台的后生仔细打量了一番。

然后,哪怕表面上不愿承认,常老太太心里也知道,这突然出现的男子,还真如顾锦琳所说的那样,比他的儿子好了不知道多少。

常家怎么说也是官宦人家,常老太太纵是没什么大见识,却也能认出男子身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