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部分 (第1/4页)

所以当时的安平长公主尊贵归尊贵,这满京城的权贵,却是几乎无人愿意与皇室结亲,更唯恐家中颇具潜力的儿子被太祖皇帝看中要招了做女婿。

说句大实话,当初安平长公主嫁到定国公府时,京城许多人都是松了一口气的,更有不少人在暗自庆幸太祖皇帝只有这么一个女儿。

同时,也有不少人在心里为老定国公感到可惜。

好不容易养了这样一个出色的儿子,却因为娶了公主就不得不挂个闲职。

当时的定国公府正是最煊赫之时,更可以预见的是,必定会成为下一任皇帝的左膀右臂。

可宁景昌在这时候尚了公主,自然无法再继承定国公府,而老定国公又只得这么一个儿子,拿命拼来的富贵,岂不是就要面临无人继承的可悲局面?

老定国公一生忠耿,倒也没想过凭着自己与太祖之间的君臣之情去求太祖,而是想到了当初老安国公的那句玩笑话。

送个儿子给他……

因为与老安国手足情深,老定国公向来是将弟弟的子女都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的。

凭心而论,他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他的衣钵,但在宁景昌已经娶了安平长公主的情况之下,从安国公府过继一个儿子来,却无疑也是个好办法。

老定国公与老安国公通过气之后,就一直暗暗在物色人选。

老安国公有九个儿子,七个女儿,再加上六个姨娘,以及几个年长的儿子娶的媳妇,若不是太祖皇帝赐下来的国公府十分宽敞,只怕都要住不下这么多人。

老安国公这九个儿子之中,排行前三的是老安国公夫人所出的嫡子,后面几个则出自几个姨娘的肚子。

既是想过继一个儿子来继承衣钵,老定国公自然只会在几个嫡子之间考虑,作为安国公府嫡长子、那时已经是安国公世子的宁景昱不可能被过继,于是就注意到了安国公府的二儿子宁景泰。

宁景泰比宁景昌还要大上两岁,虽然比不上宁景昌出色,但在安国公府的几个儿子之中,却也算是很出挑的,而且那时候的宁景泰不仅已经成亲,还有了两个儿子,如果真将他过继到定国公府,将来至少再不用担心子嗣的问题。

老定国公与老安国公心里有了打算,便也没刻意瞒着这件事。

做安国公府的次子,还是过继到定国公府去,将来成为下一任的定国公,只要是对自己的现状稍有些不满的人都知道怎样选是对自己最有利的。

宁景泰自然也是如此。

所以得知自己竟然被挑中了,那段时间宁景泰走路都是用飘的,更是不只一次的设想过,等将来他成了定国公,要如何善待宁景昌与安平长公主夫妇。

他想,到那时,他们兄友弟恭,也必定会像父辈那样成为一段佳话吧。

安国公府那么多儿子,却唯有宁景泰有如此好运入了老定国公的眼,安国公府情况那样复杂,宁景泰难免就得了那些庶出兄弟的嫉恨。

于是,在事情尚未完全定下的时候,这件事就已经传遍了全京城。

所谓三人成虎,一件事经过无数人口耳相传之后必定会变得面目全非。

老定国公会想着过继侄子继承家业,虽然心里稍有些遗憾,但也仅止于此了,但在那些已经传遍的流言之中,却成了老定国公心中有多无奈酸楚,却又碍于朝廷礼法不得不含恨作了如此选择。

流传出去的不知道经过了多少人加工的故事,听在耳里那可真是闻中伤心见者落泪。

然后,这流言甚至还传到了太祖皇帝耳中。(未完待续。)

第231章

且不论太祖会不会尽信了那流言,但太祖与老定国公、老安国公虽为君臣,但也在战场上建立了过命的交情。

对定国公府的情况,太祖自然是一清二楚的,所以此前宁景昌与安平长公主成亲时,对这种情况就早已经有了打算,只是没想到他一时按住没表态,老定国公竟然就已经有了过继侄子继承家业的打算,京城还有了这样的流言。

在这流言最为甚嚣尘上的时候,太祖将老定国公召进了宫,先是一番训斥之后,又特意下了旨开了特例,指名让定国公府不必遵循礼制,宁景昌不必碍于驸马的身份,自可继承定国公府。

这大周朝的江山都是太祖皇帝的,他既要开这个特例,自然不会有人不开眼的硬要与他掰扯礼制。

事实上,那时的大周朝才建立了不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也没有那么多人盯在这件事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