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3部分 (第1/4页)

韩艺道:“首先,我认为裴公子对于这一句话的理解稍有偏差,如果按照裴公子之言的话,那么孔圣人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老子生于前,孔子生于后,这大家都知道,也就是说道家思想在前,儒家思想在后,可这两种思想有像似之处,也有矛盾之处,孔子既然信而好古的话,那他就不应该提出与道家思想矛盾之处,也就是说孔子有不认同老子思想的地方。所以若是以这句话来评论对于错的话,那孔子岂不是错了,那今后儒家子弟遇到道家子弟,恐怕都会抬不起头来。而道家子弟可以一句话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儒生们听得一生冷汗,这真是太吓人了。

裴清风也是吓得一怔,暗骂韩艺太狡诈了,动不动就挑起儒道之争。

韦季见罢,急忙站出来道:“裴兄说得是话剧,你扯到道家上去作甚。”

“抱歉!抱歉!我只是想借道家解释一下。”韩艺一笑,又道:“我只是想说明孔圣人这句话并不是说我们按照远古的知识办事就行了,不需要再进步,这不可能,我唐朝的制度与春秋时候的制度就大不一样。我认为孔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描述事实,不妄加价值评论,不动辄进行道德审判,不添油加醋,也不断章取义,才能准确理解原意。

至于信而好古,并不是说古代的就是对的,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观点,难道说现在一切有违于上古的知识、理论都是错的吗?如果是的,那么就是说人类一直在后退,我大唐不如历朝历代?这句话是说明上古的一切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当然要相信并且喜欢,这是我们的祖先啊,为人子孙当然不能否定自己的祖先并且讨厌自己的祖先。事实是事实,我们肯定要相信它们的存在,但是事实是不是对的,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述而不作也是如此,这句话只是让我们更准确的理解原意,至于原意是对是错,这又是另外回事了。

这不就是实事求是的精神吗?剧中的孔子并不是从一开始就说老师的理论是错的,他是相信并且喜欢的,否则的话,他根本就不会去在意,隔天就忘记了,之所以有了相信,才会产生质疑,质疑才会使得人类的进步。剧中后来又说到是生活中的一些琐事,让孔子发现这个理论似乎说不通,但是他并未妄加评论,他还是小心翼翼的求证,直到经过千万遍的反复试验,他才鼓起勇气提出质疑。这不就是反应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思想吗?圣人的伟大之处在哪里,就是敢于去追求真理,如果圣人不具备这一思想,那圣人说得又怎会是真理呢?”(未完待续。)

第七百六十二章 儒之根本

这话多漂亮,圣人说的是不是真理?是的话,这真理肯定去追寻来的,而不是与生俱来的,那么话剧中的孔圣人追寻真理,这非常合情合理啊!

儒生们纷纷点头,虽然裴清风的名望也是极高的,但是经过韩艺的一番诡辩,他们宁愿相信韩艺的解释,因为如果遵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话,儒家就要低道家一等,毕竟老子思想出现的更早,这是儒家大忌呀,儒生必须捍卫儒家的地位,在这一点上,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弃。

其实“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这句话,韩艺在查找儒学资料时,曾也看到过,对此是感到非常愤怒,觉得这句话严重阻碍了华夏民族的进步,其实这也是为什么孔圣人的话比圣旨还好用一些,大家将孔子的话视为信仰,孔圣人打得屁,那都充满了真理的味道。这其实是一种思想统治,韩艺认为不管孔子说这话是出于什么意思,你影响力这么大,这话真不能乱说。

这要是以前,韩艺肯定是否定这句话,但是他要托古改制,那么他就必须承认儒家思想都是对的,是决不能否定儒学的,那么他只有去另做解释。他也料到了可能会有人借此事来抨击他的话剧,他是做过准备的。

裴清风对于韩艺的这一番诡辩着实无奈,因为韩艺总是拿着道教、佛教的威胁来换得儒生的认同,这可不是纯粹学术的争论,太无耻了。但他还是保持着君子风度,笑道:“韩小哥言之有理,其实我是认为这话剧意义并不能体现我儒家的思想,我们儒家思想遵从的是仁、德、信、礼、义、忠、孝、廉、耻,等等。至于那格物致知,不过是《大学》中的一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都各有说法,我认为少年孔子缺乏了儒家思想。”

他是聪明人,引力这玩意,世上就韩艺一个人知道,一旦这门学问得到儒生的认同,那么韩艺的声望肯定会与日俱增,但是韩艺在他看来,不过就是一个田舍儿,一个商人,怎能拥有如此名望。如果韩艺回归儒家正统,那么韩艺就没有任何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