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4部分 (第1/4页)

李治沉吟片刻,道:“朕以为韩艺说得对,目前讨论这商税还为时过早了。”

“陛下圣明!”

正当这时,一个禁军士官走到杨思讷身旁,在他耳边说了几句。

“我知道了!”杨思讷点点头,待那士官退下之后,他又向李治道:“陛下,方才前线传来消息,司空他们已经渡过了黄河,不日便可到达长安。”

李治闻言大喜,道:“此战虽然没有动用多少兵力,但是意义重大,不但缓解了新罗危机,还削弱了高句丽在辽东地区的势力,司空他们以极小的代价,出色完成的此次战略目的,朕要在玄武门迎接司空他们凯旋归来。”

相比起李绩他们的归来,河道的盛况,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

但是对于韩艺而言,南下的船队要更为重要。

经过几日来的搬运,终于将所有的货物都搬上了货船,船队也已经整装待发。

这一日清晨,这一支载有许多人希望的船队终于扬帆,缓缓驶离了码头。韩艺自然也是亲自来此相送,这对于其他商人而言,只关乎自身利益。然而,但凡由韩艺主导的任何事,都隐藏着很多很多的东西,这其中不仅仅是利益,更多的是改变,是未来,是将大唐的每一寸土地连接在一起,总之,意味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

别看韩艺没有怎么关心这事,但那只是因为这每一步都是由他来制定的,从做出的流水线,到运输集团,以及他现在在各州县布好的棋子,等等,因此目前来说,一切还尽在掌握之中。

南下的船队刚刚驶离,出征辽东的将士已然归来。

李治亲自率领文武百官以及太子李弘在玄武门之外,迎接凯旋归来的王师。

虽然这对于唐朝而言,只不过是一次小规模的战争,属于偏师骚扰,绝对不需要李治这么劳师动众,但是这对于李治而言,这一场战争的意义却是非同小可,因为这完全是在他的意志下,打得一场漂亮仗,让他的战略思想得以延续,他的战略思想还是先内后外,这几年休养生息如此的成功,他希望能够保持这个势头,这跟文景二帝当年的政策差不多,区别就在于,文景二帝不是不想打,而是没有把握能够打赢当时的匈奴。而李治的大唐是先将高句丽放在一边不管,全力发展,等到没事干了,或者国内有矛盾了,再去收拾高句丽,毕竟高句丽跟大唐相比,实在是相差太远了,只有挨打自保的份。

当然,这规模虽然小,阵容非常豪华,几乎去了一半的统帅,就这阵容,皇帝也应该出来迎接。

之后,李治又在太极宫设宴款待李绩等出征归来的大将。

这一场宴会,当然是武将唱主角,契何力他们都嚷嚷着打的不过瘾,言下之意,就是暗示李治早点下决心,一举消灭高句丽得了,咱们来回跑一趟,挺不容易的。

李治是笑着点点头。

李义府、许敬宗这些文官也是笑着附和两声,敬几杯酒,祝贺一下,算是比较努力的在敷衍,人家打了胜战回来,那总得让着一点,倒是太子李弘听得很是入迷,时不时还请教几句,又惹得大臣们哈哈大笑,宴席的气氛还是非常不错,一团和气。

像这种宴会,纯粹就是吃喝玩乐的,不可能在这种宴会上,商量什么敏感的事,因为许多大臣都还不够权限得知这些事情,真正具有决定意义的决策,还是得由枢要大臣与皇帝私下商议。

因此宴会结束之后,李治就在两仪殿内召见了枢要大臣。

当然,这主角肯定是李绩。李治问道:“司空,此战过后,你以为高句丽的势力如何?”

李绩道:“回禀陛下,盖因那渊盖苏文将精锐都调去后方攻打新罗,因此想要以此战还判断高句丽的战力,只怕是不能够的。另外,臣虽然没有与那渊盖苏文交手,但是此人能够在最紧要的关头,做出最为大胆且正确的选择,可见此人绝非泛泛之辈。”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但是此战也暴露出高句丽的弱点,就是高句丽国力孱弱,无法两面作战,那渊盖苏文再厉害,也是分身乏术,只要我大唐做了万全准备,想要一举消灭高句丽,也非难事。”

李绩这话的意思很简单,就是消灭百济,联合新罗,两面夹击高句丽,让高句丽首尾难顾,跟以前那样一路打到底,难度会大大增加,因为半岛到处都是山,易守难攻,又有寒冬护航。

李治点了点头,他对于这个大方针,也是非常坚定的。

李绩又道:“老臣还得恭喜陛下,此战为陛下收获了一员良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