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 (第1/4页)

乜淖畔焱贰�

“误会了,误会了,快起来!”吴焕先上前扶起杨掌柜的,发现他额头已出现血痕,说:“坐下说话!”

这时,给红二十五军带路的那个农民走进药铺说:“杨掌柜,是个大善人呀!好得很!他自幼在这个药店里当学徒,懂医道。因生活所迫,曾挑着一根扁担到潼关等地跑过几年山货买卖,随后就接管了这个药铺。平日里,镇上和山乡的村民病了,有钱没钱都可以吃他的药,特别困难的人家,欠了药钱,他就不要了!人们称他为‘杨大善人’呢!”

徐海东看出杨掌柜为人忠厚老实,也没什么政治嫌疑,忍不住呵呵笑道:“开这么个中药铺子,也是救死扶伤的慈善事业。这和我们共产党、红军的目的是一样的,只不过方法不同而已。我们又住在人家铺子里,还把掌柜的扣留起来,实在不够意思了!赶快放了,放了,莫把个‘善人’当‘恶人’哟!”

“这不是大土豪,是个大善人呀!”吴焕先向其作了一番解释、表示歉意,同时,阐述了共产党、红军的性质、任务和宗旨。杨掌柜对红军有了认识,又出于对红军的感激之情,从家里拿出好几斗苞谷。资助远道而来的红军;掩护治疗红军伤员;配制专治枪伤的药物等,为革命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

放了一个“杨善人”,在小镇上引起很大反响。人们都说红军的好话。可是,徐海东心里却在思考着另外一个问题: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给红军栽赃,在群众中造成很坏的影响,这需要向群众解释和说明,并揭露蒋介石卖国内战的丑恶嘴脸。当晚,他找到了政委吴焕先和军政治部主任郑位三。三人所见略同,一拍即和。第二天,《什么是红军》的油印传单,就在街头上张贴出来了。四百来字的一页传单,就中国工农红军的性质、任务、守旨及有关政策,都写得一目了然,作了通俗而有力的宣传。传单写道:……红军是工人农人的军队,红军是苏维埃政府指挥的军队,红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军人……红军里面的人,都是工人农民士兵出身……红军一到那地就没收土豪的粮食东西分配给穷人,帮助穷人免除一切捐税……欢迎国民党军队的士兵到红军中来……中国有红军已经八年了。现在中国的红军总计有几十万,活动在十几省的地方,大部分红军是在江西和四川。全国红军的总司令是朱德同志!(见程子华、郭述申、刘华清等著《德高望重的郑位三同志》。)

12月10日上午。“春永茂”药铺。

这是个小四合院。前幢仓临街,是药铺。东厢房是厨房,西厢房是仓库。正房三间是杨掌柜的寝室和内诊房。内诊房空间不大,陈设也很简单,只有一张桌子和几把长条凳子,鄂豫皖省委常委,正在这里开会,讨论在鄂豫陕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的问题。

徐海东开门见山地提出:“以秦岭山脉为中心,在渭水和汉水之间的广大豫鄂陕边界地区,可以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

徐海东走到程子华面前,接过他的袖珍地图,也是红二十五军行军打仗的唯一地图,指着地图说:“这个地区划包括陕西南部的雒南、蓝田、商县、商南、山阳、镇安、柞水、洵阳、宁陕、绋坪、洋县等县,河南西部的卢氏、淅川等县,湖北西北部的郧西、郧县等县。这个地工我峰峦峻迭,悬崖陡峭,地势险要,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地域广阔,利于迂回;人口多,有利于加强红二十五军力量……”

没等徐海东说完,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这里山大人口稀又缺粮,不能搞根据地。即使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也不易得到巩固。”

徐宝珊的肺病仍没有好转,咳嗽两声后说:“海东同志是有真知灼见的。他所说的这个地区,也是子华、焕先我们几天来一直研究、关注的地方。我认为,这个地工我可以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这里,地处黄河渭水流域和长江汉水流域之间,位置重要,自古就是兵家割居称雄的战略要地。这里,封建势力和反动政府对人民的压迫剥削极为残酷,土地和山林大部分掌握在地主手里,苛捐杂税多达数十种,抓丁、派夫、高难度利贷盘剥和兵灾匪祸连年不断,人民苦难深重,反抗强烈,容易发动斗争。虽然人稀,但地域广大,人不也就多了嘛!红二十五军的发展和壮大还愁什么呢?!”他又咳嗽起来了。

会场暂时平静了几秒种。

徐海东又说:“这里还有个有利的地方,山大沟深,丛林茂密,便于活动和隐蔽;另外,与西南的川陕红军、北部的陕北红军及东南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红二十五军的呼应上,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