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部分 (第1/4页)

徐海东领导河区农民自卫队打击地方反动武装,捉拿土豪劣绅,大长了农民的志气,河区农民运动更加高涨。但是不久,风云突变。七月十五日,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接着,黄陂县委遭到破坏,县委书记吴光荣牺牲。县城的工人纠察队和乡村的农民自卫队相继被强行解散。以前逃到外地的土豪劣绅纷纷还乡,建立起“铲共会”、“大刀会”等形形色色的反动武装,向人民反扑。城乡一片白色恐怖。

在黄陂北乡,大劣绅李旭亭的儿子和外甥纠集一批流氓恶棍,自称“三十八老子”,歃血为盟,发誓专门与共产党作对。他们贴告示,出通缉令,要捉拿徐海东。徐海东带领几名不愿解散的自卫队员,巧妙地与敌人周旋。

一次,所谓“三十八老子”在金鼓(地名)与徐海东相遇。当时徐海东是商人打扮,穿的长褂,戴的礼帽。自卫队员扮作挑夫,担着箩筐。敌人蛮横地搜查了一遍,没有找出破绽,便盘问:“你们是干什么的?”

徐海东答:“我们是做生意的,刚在金鼓集上销了货,现在回河口镇上去。”说着掏出烟来,一人一支。

敌人见他态度自然,换了口气,问道:“你们见到徐海东没有?”

徐海东回答:“没有。”又故作惊讶地反间:“你们见到了?”

“听说他到金鼓来了……”敌人发觉不该泄“密”,刹住了后面的话,摆了摆手说:“你们没有见到就别打听,快走!”

徐海东一行走过一个山头,队员们“噗哧”一声都笑起来,骂敌人是一群笨蛋!徐海东说“莫笑,我们还得留条标语给他们作纪念!”说完,拿条扁担在路上写道:“打老子,捉老子,看见老子,不认得老子!”大家看了更是笑得前仰后合。这段趣闻很快在金鼓一带传开了。

但是,敌人的镇压越来越严重。在河区,革命队伍内部也有些人经不起严峻考验,当了可耻的叛徒,给农民自卫队的行动增加了困难。区委决定分散隐蔽,保存力量。徐海东不得不由河区重返自己的老家。

揭竿而起深秋的陂北山乡,依然天高气爽,满山遍野,万紫千红。重新干起窑工的徐海东,无心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忧心忡忡地在考虑着革命的前程。回想三年的国民革命,一幅幅壮丽村图画,一幕幕受挫折的教训展现在眼前。他有过胜利的喜悦,也有过失败的苦痛。“为什么好端端的革命被葬送了?”他想:全国工农大众占人口的绝大多数,他们又是那样热烈的拥护革命,党为什么不去依靠他们、领导他们与反动派作斗争呢?为什么不建立自己的武装,反而要共产党员退出军队,并且下令解散工人纠察队、收缴农民自卫队的武器呢?他觉得大革命的失败,不是人民不赞成革命,不是共产党人没有牺牲精神,而是党的领导太软弱了!他相信,只要党接受这个教训,端正路线,革命就一定会兴旺起来。他没有悲观,没有气馁,决心在家乡扎扎实实地做革命的串联发动工作。

徐海东首先在窑工中秘窑宣传革命道理。为了避开反动势力的耳目,他常常以搞抹牌赌博的名义进行串联,夜晚在窑棚中或山沟山岔里开会,向窑工讲穷人受苦的根源和十月革命的故事,启发大家的阶级觉悟。

不久,他从窑工中打听到附近了家大湾的了彩光也在群众中宣传革命理论。丁彩光是武汉中学学生,共产党员。在他的串联发动下,已经建立了“贫民救济会”。接着,徐海东又听说四道生也从外面回来了。他很快与丁彩光和田道生取得了联系。

田道生回乡后,把在乡的共产党员秘密地找到一起,传达了党中央政治局“八。七会议”精神。大家根据党中央关于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决定加紧发动群众,准备夺取敌人武器,建立革命武装。

徐海东听了“八。七会议”精神,更加坚定了革命意志,增添了必胜信心。他按照党员会议的决定,积极在窑工中发展党员,先后在徐家店、上屋湾和邓喻咀建立起党的支部。

与此同时,田道生、田耕三也在河背咀、徐家桥建立了党的组织。丁彩光在丁家大湾一带组建的“贫民救济会”也发展到十八人,并且从逃兵手上买到一枝汉阳造步枪。

他们有了初步的工作基础,便确定联合起来揭竿起义,打起武装斗争的旗帜,把广大劳动人民进一步动员和聚集起来,推翻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他们把暴动攻击的目标定在夏店雨坛寺“缉私营”。暴动由徐海东和丁彩光指挥。

“缉私营”又名“盐卡”。它是湖北地方反动当局为了强制推销硝盐而设立的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