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1/4页)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在长久的竞争中持续发展下去,必须制定一个长久的发展方向,一个适合自身的、与众不同的发展战略。如果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因为企业的战略就像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了航行的方向。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表示,对于企业来说,发展战略已经不是“是否需要”的问题,而是“如何重视”的问题。目前,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占据了不可忽视的位置。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一名企业领导者,或许会问是否存在一个普遍有效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式一样,战略具有情境性质,会因环境而不同,即使是一个最完美的战略也未必对每个企业或每个时期都适用。哈佛大学商学研究员著名教授迈克尔·波特表示,每个公司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起点,具有不同的经营背景,而且还拥有不同类别的资源,因此不可能有适用于任何公司的最佳战略方案。只有根据具体的企业环境与行业背景,结合企业自身所拥有的资源,制定出的战略才是最可行的。另外,战略制定过程不是文字游戏、简单模仿,战略最关键就是要与众不同,使企业员工形成凝聚力、自豪感,这就意味着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时,必须要实施一套经营活动来传达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与价值观念,形成难以模仿的企业文化。没有有效的战略管理,或者是战略与企业经营兵分两路,不仅会使企业业绩平庸无色,还可能将企业推向破产倒闭的深渊。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战略管理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国际大师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请进国际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是真正执行效果不尽人意。有人表示,这是因为国外并不了解中国国情,以至于制定的战略方针“水土不服”。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原因,最关键的问题出现在战略执行的过程中。一个战略的制定、执行、评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涉及期限,少则三四年,多则十年以上,牵涉到的人与事复杂而多变。因此,战略上的成功不是做好一件事情,而是做好这个价值链上的所有事情。拥有好的战略决策,并有效地执行战略管理,在不久的将来,定能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

4。领导者必知的企业经典战略三层次

北大领导力研究中心郭春林教授在一次管理培训中表示,企业领导者必须勇于竞争与决策,在市场缺陷中抓住机会,这样才能将产业做大,而这一切的前提是企业领导者要制定出优秀的战略。那么,什么是企业战略?

战略管理兴起于二战后,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逐渐成熟,从此以后,企业之间开始进入国际竞争。战略管理最初被世界主要跨国集团运用,后来渐渐地被全世界所采用。但是,目前中国很多企业的战略并不是真正的企业战略。比如:有一家企业在2002年的发展战略是这样的:“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以企业价值、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执行‘两新两高一综合’的发展战略……与时俱进,乘势而上……”事实上,这样的形式并不能称之为战略。

要想知道企业战略,必须明确几个问题:想做什么?怎么去做?清楚自己有什么能力,到哪里去竞争?比如想要做房地产,首先要明确是在北京还是要到上海去做;其次要考虑是要做公共建筑还是居民住宅。所以,企业想要干什么,就是一个战略选择,需要在事业、地域、商品形式等基础上进行战略选择,这样战略才具有特色化。如何与对手展开竞争,是从成本还是质量或者是服务上?怎么去做?就是用什么与对手展开竞争。依照迈克尔·波特的理论,企业的竞争优势产生于低成本与特色化。比如:万科做白领住宅,其他地产商就可以去做酒店或者公寓项目,与万科展开差异化竞争。所以领导者在制定战略时,应该要考虑企业靠什么与对手竞争,或者是哪些资源可以使企业赢得竞争,或者是企业怎样才能获取、利用这些资源与对手展开竞争。依靠什么与对手展开竞争,其实就是指企业有何能力,或者可以开发什么能力,做到低成本或者差异化。因此,战略实际上是一种差异化选择,是在告诉企业选择什么去做,而并不是要求企业怎样去做。

战略不是一种理想抱负,而是一种方法,是实现生存发展的独树一帜的方法。战略不是行动,而是企业选择什么,才能使企业具有优势或者与众不同的吸引力,然后才是采取什么行动去实现事业的目标。如果将战略作为一种行动来看的话,这些行动或许会失去共同的目标。战略的核心是整合,要将企业运营业务与所要做的项目整合成一个整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