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4部分 (第1/4页)

触动了伊朗人哪根神经,为何一部电影会引发外交纠纷?

这部电影导演将镜头瞄准希腊—波斯战争中规模虽小却万古流芳的温泉关战役,以新颖的角度塑造了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的威武勇猛形象,同时也毫无掩饰地宣泄出美国人把欧洲古代典范奉为绝对标准的偏执心理。

何谓温泉关战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载:公元前480年,波斯国王薛西斯的大军长驱直入,势如破竹。面对危机,斯巴达国王李奥尼达不顾路途遥远,毅然率领重装步兵及时赶往温泉关,试图阻截在数量上百倍于己的敌人。希腊中部隘口温泉关夹在高山和大海之间,是从塞撒利通往诸城邦的惟一通道,最窄处只有15米左右,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波斯军队受阻于此且损失惨重。李奥尼达和他的部下奋力坚守三天三夜,不但遏制了波斯军队嚣张的进攻气焰,还为后方进行应战准备赢得了宝贵时间。然而,波斯军队在希腊败类埃菲亚特的指引下,顺着小路绕到温泉关背后进行两面夹击。李奥尼达率领剩下的三百勇士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直至全部壮烈牺牲。

美国人通过影片对凝缩在温泉关战役中的勇敢、坚毅与无私的斯巴达品质津津乐道、大加赞扬,画面处处流露出对西方文化传统的无比自豪。从更深层次分析,影片的成功着实有赖于美国观众对斯巴达精神的共鸣。不过,偏执掩盖了藏在光荣背后的瑕疵,美国人不愿意承认斯巴达人自幼培养的高超武艺、过人胆识和尚武精神更多是出于镇压奴隶起义和欺侮邻近城邦的需要,是霸权主义的畸形产物。

《斯巴达三百勇士》若是单方面粉饰古代英雄舍生取义、赴汤蹈火的行动,或许不会引发太多争议,但通过对波斯帝国进行丑化歪曲来反衬西方优秀传统的手法的确有失偏颇。或许有人会辩解,导演为了增强视觉效果而让波斯大军狰狞可怖、鬼怪横行,而火爆的影院上座率证明了美国观众对这般造型设计的认同与接受。

其实,波斯帝国的真面目并不像这部电影描述得那般邪恶恐怖。相反,由于受疆域内多种成熟文化的浸润,她的文化已经相当发达,创建了不朽的成就。并且波斯帝国英雄辈出,涌现了一批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杰出人物。例如居鲁士,以及他的孙子大流。薛西斯凭着父亲大流士奠定的牢固基础挥鞭指向希腊城邦,试图成就史无前例的霸业,充分显现出非凡的魄力和自信。而《斯巴达三百勇士》却把薛西斯刻画成一个面颊穿刺、荒淫无度、凶残暴虐的丑陋怪物,无疑是对这位统帅的有意侮辱,也是对波斯杰出历史人物的否定。

《斯巴达三百勇士》将波斯战士的相貌与服饰装扮得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甚至别有用心地虚构出青面獠牙、嗜血成性的巨人和刽子手,给人以波斯大军是乌合之众、群魔乱舞的认识。事实上这支队伍确是一支拼凑出来的“杂牌军”,那些埃及战车、印度大象和斯基泰弓箭手频频闪现在帝国阵营中,发挥出各自的特长。貌似强大的波斯入侵者并没有凝聚力,被迫参战的亚非各族士兵既缺乏统一目标,又不情愿为奴役自己的薛西斯卖命,这就是少数希腊勇士得以打垮波斯“翼牛”的外在条件。尽管波斯国王的精锐之师“不死队”在希波战争中屡建奇功,但他们终归无法挽救帝国溃败的最终命运。

《斯巴达三百勇士》虽然讽刺的是业已消亡千载的波斯帝国,却激怒了前世正活跃在中东政治舞台上的伊朗人,尽管社会变迁、民族融合与信仰转变使现代伊朗人大大有别于古代波斯人,但波斯文明是伊朗文明的重要源头和组成部分,所以,《斯巴达三百勇士》侮辱古老波斯文明必然激起桀骜不驯的现代伊朗人——重点,还有伊拉克人的怒火。银幕上被高度丑化的帝国卫队、将军和薛西斯一世,恰是美国人对东方民族所持敌意与偏见生成的黑暗投影,由此招惹是非当然不足为怪。

正是出于以上原因,荣少亨想出了一个十分周详的计划。当然了,拍摄电影得罪中东的事情荣少亨是不会去干的,所以他选择了一个替罪羔羊——派拉蒙!

第660章 《魅影天下》

美国好莱坞派拉蒙电影公司。

当老总戴维斯听说荣少亨来找自己有重要事情要商谈的时候,不禁撇了撇嘴,心道,这个中国荣能有什么好事情,八九是因为最近自己和米高梅的科克里安走得太近,让他有些危机了,所以才会过来探探路。这个家伙,猴精得很,完全没有一点中国人应有的温良恭谦让,简直是狡猾中的狡猾,奸诈中的奸诈。不过没关系,这里是好莱坞,强龙不压地头蛇,你这条过江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