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法文版的《中国艺术与服饰》出版后,英国人反过来翻译引进,于1812年出了英文版,并一版、再版、三版地连续发行下去。可见欧洲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何等频密。

英文版的头版目前流通较少,市场上能见到踪迹的是1813年出的第三版(MARTINIERE BRETON; 'JEAN…BAPTISTE…JOSEPH' 。 CHINA,Its Costume; Arts; Manufactures,Edited Principally From The Originals In The Cabinet of The Late M。 Bertin: With Observations Explanatory; Historical; and Literary。 LONDON: Printed for 。 1813)。该书封面为红色摩洛哥皮,有别于法文版的绿皮封面,外形尺寸为×英寸。与法文版一样,英文版也分为两册,但内中只含四部分,有别于法文版的六部分。每部分分别为128页,125页,135页,160页。此外,英文版共有80幅手工着色的插图,比法文版少了20幅。本书展示的《中国艺术与服饰》照片,为1813年出版的英文版第三版。

《中国艺术与服饰》的早期英文版本(第一至第三版)目前市场价一般在2,500美元至6,000美元之间,与法文版的不可同日而语。

Howlett and Brimmer1824年版

版式内容与版完全一致。此处展示的一套,将四册合装为两册,黑色摩洛哥皮面,烫金文字。内页三边烫金。书况完好,目前在英国出售,售价2,000美元。

第六章 领事馆汉学(1)

外交界的汉学风气

十六、十七世纪,做汉学研究的西方人,几乎是清一色的传教士。到了十八世纪,汉学总算登堂入室,进入欧洲高等学府,但唱主角的还是传教士群体。至十九世纪,汉学的面貌才有了稍许改变,因为驻华的西方外交官及供职于清庭的洋员,也开始纷纷著书研究中国各领域。开始时,外交官及洋员们的研究,主要为材料收集及情况汇报,为传教士群体不齿,讥为 “领事馆汉学”。但他们并不以公文写作为满足,许多人深入研究,争相出书,一时也人才辈出。

开外交人员研究中国之先河的,自然是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有《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等一批著作在前,后来的驻华外交官及大清政府里的洋员们,自然要效仿。著书研究中国的西方官员,随便可举出的,便有德庇时(John Francis D*is; 1795~1890)、麦多士(Thomas Taylor Meadows; 1815~1868)、李太郭 (George Tradescant Lay; 1800~1845)、威妥玛(Sir Thomas Francis Wade; 1818~1895)、麦华陀( Walter Henry Medhurst; 1823…1885)、丁韪良(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 1827~1916)、梅辉立(William Frederick Mayers; 1831~1878)、宓吉(Michie Alexamder; 1833~1902)、赫德(Rober Hart,1835~1911)、道格拉斯(Robert Kennaway Douglas; 1838~1913)、何天爵(Chester Holbe,1844~1912)、翟理斯(; 1845~1939)、庄延龄(Edward Harper Parker ; 1849~1926)、霍普金斯(Lionel Charles Hopkins,1854~1952)、马士(Hosea Ballou Morse; 1855~1934)、卫三畏(Samuel Wells Williams; 1857~1928)、骆任廷(Sir James Haldane Stewart Lockhart; 1858~1937)、礼密臣(James Wheeler D*idson;1872~1933)、庄士敦(Sir 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1874~1938)、辛博森(Bertram Lenox Simpson;1877~193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