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1/4页)

八、我们去看的养牛场,对每头牛都实行计算机管理,每头奶牛腿上都装有一个感应器,反映牛的状况,实行优化控制饲养。1头牛年产奶11500公斤,是世界上最高产的。原为荷兰黑白牛,以后又有改良。农庄共有1000头奶牛。还生产奶酪和葡萄酒。

九、他们坦率承认,各人劳动质量和积极性也不一样,但懒人不多,大都有工作自觉性。

十、庄员入庄年龄在28岁左右,退休年龄为65~70岁,以后提供养老。

这个农庄原来是由前线哨所组成的。全国的基布兹提供兵源,为保卫国家作出贡献。但这种集体生产组织与以色列的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化竞争已不适应。所以来自内部的改革呼声很高,特别是年青一代,都不想固守农庄,想自己外出求发展。陪同我们去参观的以色列驻中国大使南月明说,应该引进邓小平式农庄“私有化”体制。她是指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农庄社员劳动生产率不算低,每人每年平均产值为25000以币,GDP也在万~2万美元,相当以色列全国平均水平。但庄员生活质量只属小康,比我们珠江、长江三角洲发达的农村还有一定的差距,但管理者待遇与庄员一样,比较廉洁,不像我们农村收入差距那样大。

。。

访问巴勒斯坦

1999年11月27日,###访问巴勒斯坦,受到阿拉法特总统的热烈欢迎

十一月二十七日 星期六 晴

每逢星期六都是犹太教的安息日,犹太人都在家中度过,不准生火,街上行人甚少。

上午10时,我们从耶路撒冷出发去巴勒斯坦自治区拉马拉,只有25分钟的路程。拉马拉坐落在耶路撒冷以北16公里的山区,是巴民族权力机构在约旦河西岸的行政管理中心。我们在巴以控制区边界换乘巴方的车辆,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主席库赖前来迎接。然后赴阿拉法特的总统府,一切尚顺利。

阿拉法特为我举行了简短的欢迎仪式,然后去总统府会谈。先小范围会谈,然后进行大组会谈。阿拉法特又老了许多,说话的声音有些颤抖。他讲,和平进程遇到困难,主要是以色列在商定归还的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大批建设犹太人居民点,实际上是半军事组织,因此对巴威胁甚大。他说以前任总理内塔尼亚胡态度强硬,现任总理巴拉克表面缓和,但在他上任不到1年的时间里,所建犹太居民点却超过内塔尼亚胡5年任期的总和。另外一个就是耶路撒冷地位问题,阿以双方都声称是不可更改的首都,但耶城实际在以方控制之下。阿拉法特明天要去莫斯科会见叶利钦,他说,叶已出院,俄想在世界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接着,我和阿拉法特一起会见了记者。一位英国女记者对阿拉法特穷追不舍,问地图问题,阿避而不答。后来库赖告诉我,以色列同意从5%土地上撤军,但双方在撤军地点上意见不一致,这就是所谓地图问题。

在我与阿会谈时,库赖夫人为大琳组织座谈会。巴妇女们大谈政治,谈的主题也是犹太人定居点和耶城地位问题。大琳巧妙地避开这些争议,谈她如何做一个革命的贤妻良母,教育好子女,管好家务,照顾丈夫,使之专心从事国务。

然后,我们出席巴立法委员会举行的特别欢迎会议。我和全体陪同人员进入议会大厅,大厅里座无虚席,库赖主席和我的讲话都博得热烈的掌声。中国在物质上对巴解援助并不大,但一贯支持他们的正义斗争,几十年如一日,包括巴解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抛弃他们。

拉马拉市沿街盖了不少新的住宅,但阿拉法特和议会办公地点甚为简朴。中午1时左右,阿拉法特在他拉马拉的总统府为我们举行宴会,2时结束。阿说他不吃牛羊肉。他身高米,重73公斤,和我差不多。他比我小1岁,1929年生人。可能是由于长期以来劳累奔波,生活不安定,看上去比我苍老许多。

宴会上,阿拉法特说,按照已达成的协议,以色列要归还在第三次中东战争中1967年6月4日所占领土,共6200平方公里。目前已归还的2200平方公里,主要是西南海边加沙地区、死海附近的杰里科地区(海平面以下100米,气温高达50℃),以及耶城以北的拉马拉地区。拉马拉以南的伯利恒,虽然以色列已撤军,但政权并未交接。从加沙到约旦河西岸,已有公路连接,在加沙有机场、海港,但海港不大,巴方准备建新的。即使全部归还马德里中东和会确定的被占领土,巴勒斯坦仍然是以色列的国中之国,经济基础十分脆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