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 (第1/4页)

,不能下令处死任何贵族以及禁卫军将直接由枢密院指挥等。

这些条件,比起彼得大帝时的皇权,安娜·伊凡诺夫娜几乎等于无权可言。

但这个女人压抑不住想当女皇的迫切愿望,不顾一切地在保证书上写道:“我答应无保留地遵守这些要求”。

当保证书签署完毕时,安娜的身份就不再是小小的库尔兰公爵的遗孀了,而真的当上了女皇。

政治联姻(5)

最高枢密院的决定引起了贵族的普遍不满,他们害怕政权落入枢密院之手而损害自己的特权,所以当安娜1730年2月15日风尘仆仆到达莫斯科时,一些贵族纷纷进宫向安娜讲枢密院的坏话,怂恿安娜女皇撕毁与枢密院达成的君子协定,禁卫军官们也不想受枢密院控制而保证支持安娜女皇。这就使斗争白热化了。

此时刚上任的安娜认为获得了多数贵族的支持。地位已经巩固。于是,便命人取来她曾签字的协定书,当着枢密院最高大臣的面撕成了碎片,扔在他们的脸上。

部分贵族和禁卫军随后发动政变,宣布安娜接受专制君主称号。

女皇首先下令解散最高枢密院,严厉制裁有关大臣,并将以前得到彼得一世重用的显贵们逐出京城。

她在位10年间,约有两万人以上被流放。

为了奖励参加政变的贵族,安娜建立了贵族士官学校,贵族子弟毕业后可以立即升为军官,同时贵族的服役期限也被减为25年。

却说安娜虽然专制,但并不关心国家大事。

在她当女皇期间,真正掌握大权的是女皇从库尔兰带来的廷臣、德意志贵族比隆。

比隆虽然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且为人既狡诈又愚蠢,但他却使德意志贵族们在宫廷中占据了重要位置,掌握着俄国政府外交政策和军权。

当时两个重要禁卫军兵团的军官多数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德意志贵族。他们瞧不起俄罗斯人,不学习俄语,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比隆还把勒索来的钱财送到库尔兰买地,为家人购买珠宝和绸缎。

安娜女皇对这一切却熟视无睹,自己整天也挥金如土,沉湎于宴饮游乐之中,把圣彼得堡的冬宫变成了封建庄园。

她周围的人对她卑躬屈膝、阿谀逢迎。贵族们说她“爱好清闲、无所事事,一切任凭大臣专断。”内阁大臣们更认为女皇“是一个傻瓜,无论怎么上奏,也得不到她的任何指示”。

俄罗斯被德意志化了,因此大批德意志冒险家、投机者涌向俄罗斯,从皇宫到各地官府都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德意志人。

这下激怒了俄罗斯贵族,他们几次试图政变,但都受到了比隆和女皇的残酷*。许多有不满情绪的人被秘密审讯,重则被处以死刑。功绩卓著的内阁大臣沃伦斯基也未能幸免,于1740年被送上断头台。

安娜是个独身女人,没有儿女。因此安娜·伊凡诺夫娜生前就指定侄女安娜·利奥普尔多夫娜的幼子伊凡·安东诺维奇为继承人,并任命比隆为摄政王。

1740年10月,安娜女皇病故,刚满3个月的继承人即位,称伊凡六世。

伊凡六世即位后,摄政王比隆成了一统天下的实际掌权者。

当时俄国政府内的德意志要员们眼看全国上下对比隆日益不满,唯恐这种情绪会发展为抗德斗争,便决定以比隆为牺牲品保全自己的利益。

1740年11月8日,慕尼墨元帅率禁卫军逮捕了比隆,宣布安娜·利奥普尔多夫娜为摄政王。

她生于1718年,1739年嫁给布伦瑞克的德意志公爵安东,次年生下伊凡六世小沙皇。

这个女人万万没有想到,儿子在出生了3个月就当上了沙皇,而自己一夜之间成了摄政王。

可是幸运的安娜其实不具备管理庞大俄国的能力,对于突然从政也毫无兴趣。

她上任后,国家的实权完全由参加政变的德意志贵族奥斯捷尔曼控制,此人成了实际上的摄政王。

当时俄罗斯的几个重要职位几乎全部为德意志贵族们所把持,然而这些人内耗严重,互相争斗,从不考虑俄罗斯人的利益,激起了俄罗斯贵族的极大愤怒。

他们不愿意看到俄罗斯人的国家受一些有德意志血统的人来统治。于是又一场斗争开始了,禁卫军官兵在内部发起了一个保卫俄罗斯传统和尊严的运动,他们计划拥戴彼得大帝的女儿伊丽莎白·叶丽扎维塔去夺取政权。

不久,安娜·利奥普尔多夫娜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