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部分 (第1/4页)

ご蟊窘毂弦笛芯可�����稻�醒肱�迹�庋�褪构�ご笸庑Q芯可�拇�恚���丛印���踔帘硎荆��陨锨榭龅男纬桑�醒敫叩�###应负完全责任,这样处理办法是不得已的,希望各校谅解’,这种说法,至少是损害高教部领导威信,自己制造困难,陷于被动,我认为都是不应该的。

最后有一点请求:军事工程学院草创伊始,任重力薄,尤其在师资方面困难重重,如果没有高教部大力支持,时加扶持,这样一个学校就很难办起来,希望中央文委转知高教部时常予我们以指导与扶持。目前二十名研究生希望依照高教部原先指示的原则,即与哈工大共同商订的方案调给,不要变更原案,将系科不合的人调来。对已经决定调配的助教,不要再打折扣。同时,仍使哈工大与我们保持密切联系(目前他们顾虑很大),在教学建设方面就近帮助,至为盼祷!”

21 笔墨官司 陈院长上书中央文委(3)

陈赓的这封信,有理有节,不客气地参了高教部一本,也确实出于无奈, 不这么“放一炮”,就无法突破高教部个别领导人为哈军工设立的人为樊篱。9月10日写罢此信,常委们传阅后,与给张宗逊的信一起,翌日急送北京。

陈赓这一“炮”果然厉害,9月24日,高教部党组给中央军委写了信,认真检查对哈军工支持不力的问题,商燮尔、冯赞刚等20名哈工大研究生也顺利地踏进了哈军工的大门。

杨秀峰副部长于9月23日给陈赓写了一封热情的短信, 信中说:

“……我首先向你承认,过去对军事工程学院协助不够,思想上既不够主动积极,办法上也缺乏全面考虑,虽然在执行中央和政务院与文委的指示上是坚决的,但上述检讨还是必要的……不久前,我还不清楚军事工程学院系科专业设置及任务繁重的情况,直至这次调研究生助教才有了大体的了解……希今后多联系,特别我们当促进哈工大与军事工程学院的联系。来京时盼能一谈。”

收到杨秀峰的信,陈赓眉宇舒展 ,双目倏然一亮,读罢,长长吁了一口气。10月,陈康白被调回北京,这使陈赓深感遗憾,好在新上任的哈工大校长李昌继续与哈军工保持密切的关系,令陈赓心中有所慰藉。

杨秀峰不久升任高教部部长,他以忠厚长者之风,一直关注着哈军工的发展,时时给予帮助和支持。

1954年的农历除夕夜,哈尔滨开往北京的列车在风雪中向南疾驰。软席车厢里,只有张衍一个乘客,两个年轻的女乘务员,一口一个“首长”,热情地为张衍倒茶送水。

“你们辛苦了,大过年的还出车?”张衍微笑地接过新泡好的茶水。

“没事儿,首长,今天就你一个人坐包厢,我们俩儿为你服务,不累的。”哈尔滨姑娘说话爽快响亮,“大过年的,首长还出差?”

张衍打哈哈说:“我北京也有个家呀!明天初一到家,过年正好哇!”

其实这两年来,张衍哪里有个完整的家呢?老伴程倩治疗病腿,一直在北京住院,他在哈尔滨住单身,又带着两个孩子……

乘务员回去休息了,张衍一个人斜靠在铺位上,回想年初以来工作上的事儿,车轮撞击钢轨发出单调的声响让他昏昏欲睡……

当时哈军工面临的主要困难仍然是各系的专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许多专业教授会只是一个空架子,而帮助学院建设专业的苏联顾问即将在春天大批到达,迫在眉睫的事就是选调专业教师和专业实验室的教学辅助人员。按照苏联顾问团的计算,专业教授会需要调进主任、副主任、主任教员、教员和助理教员1500人,这在建国之初简直是个天文数字。

1954年1月下旬,陈赓要去北京参加中共中央七届四中全会,临行前,他召集党委委员们开了一次办公会,专门讨论调人的事。

人到齐了,陈赓笑着说:“徐教育长滑冰本事不大,非要和二系的金为箴比赛,结果可好,叭嚓一声摔倒了,大腿骨光荣负伤,我看,他得趴窝两个月。张衍哪,由政治部组织力量吧,对各系专业教授会最急需的教师人数进行一次详细核查,提出一个向政务院和军委请调教师的方案。”

陈赓又说,国家已经开始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缺人才,缺技术是全国性的问题,苏联专家开的数字太大,我们不能全部向国家伸手要,应该主要依靠学院内部的调剂,另外争取分配一些优秀的大学毕业生,我们自己培养专业师资。现在为应付燃眉之急,只向国家要一部分于1955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