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部分 (第1/4页)

过,绝不说一句无关的题外话。他培养青年教师特别提倡独立思考,非把你逼到末路,让你‘临绝路而后生’,从而学业精进。比起卢先生,我们这一辈子算不了什么;惭愧得很啊。”

哈军工5个系对专业教师的培养抓得更紧。1954年大批苏联专家入院后,每个专业教授会都有一名以上的苏联专家。陈赓指示,系里的苏联专家,主要任务不是给学员上课,而是培养青年教师,帮助建立专业,形成“专家教教员,教员教学员”的模式,这一点是哈军工能迅速培养起大批专业教师的一条宝贵经验。青年教师在编写讲义、备课、试讲三个环节中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学院的科学###又组织各系教师互相开课,形成互相学习,互相了解的热烈气氛。

各系的老教师在培养专业教师方面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正科开始后,一期学员都在学习基础课,各个系利用这段时间差抓紧举办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培训班,请老教师授课。炮兵系集中了一批“老兵工”,大多是张述祖当年的门生,以系教育副主任沈正功教授为主,组织肖学忠、鲍廷玉、浦发、许哨子等老教师,用8个月的时间为青年教师系统讲授了炮兵兵器、步兵兵器、内外弹道、火炸药和引信等13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然后在编教材、备课、试讲、准备试验等环节中帮助青年教师巩固理论知识,并且组织他们到相关的兵工厂和靶场实习。于是炮兵工程系的青年专业教师从无到有,终于都昂首走上专业课讲台。

在“向文化进军”的社会风气激励下,哈军工形成了学员、青年教师和工农干部的三大“学习群体”。青年教师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他们常谦虚地说:“我们只是比学员多了一本书的知识。”在老教师面前,他们说自己“永远都是大学生”。

1954年至1956年,一批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空军工程系气象专业助教赵颂华,用两年时间系统地进修了数理方程、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课及苏联新出版的俄文原版气象学教材,还阅读了大量英文专业期刊,1954年秋冬学期就开始登台给学员讲授天气学。

1956年,在党的“八大”路线指引下,在“向科学进军”的热潮中,哈军工在全院教师中进行了学衔评定和提升工作,12月26日,哈军工公布了225名讲师名单,全院青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如戴遗山、汪浩、高伯龙、曹昌佑、刘千刚、杨庆雄、邱凤昌、柳克俊、杨士莪、徐滨士等人都榜上有名。到1957年底,能独立开课的青年教师由1953年的10余人增加到248人,为四个年级的学生开出395门课程,开出实验课950门,全院共有教师1175名,教学辅助人员493名,哈军工俊才汇聚,人强马壮,成为全军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单位。

建国之初,败退台湾的蒋帮空军对沿海城市的轰炸,特别是朝鲜战场上握有制空权的美国战机的凶残猖狂,使中国领导人刻骨铭心。因此,空军成为最受重视且发展最快的军种。

亲身体验了现代化战争中空军威力的陈赓和他的战友刘居英,特别重视空军工程系的建设,1953年初,陈赓特别批示该系要加紧建设四个学科的实验室,其中之一就是空气动力实验室,即风洞实验室。

在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的三大手段中,风洞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因此,作为一种标志,它往往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空气动力学技术水平的高低。应该说,没有风洞,就谈不上航空航天科技的发展,就不会有飞机、导弹的制造。

陈赓对风洞实验室的支持乐坏了马明德教授。1952年秋,马明德在北京参加哈军工筹委会工作时,陈赓就曾向他了解风洞的问题,在请教过风洞知识ABC后,陈赓问:“中国现在有风洞吗?”

马明德摇摇头,叹道:“30年代浙大搞了一个,不久就不能用了。后来清华大学建了一个5英尺的低速风洞,抗日战争中被日本人破坏了,解放到现在,中国还没有一座可供实用的风洞。”

陈赓又问:“国外风洞的发展水平如何?”

马明德说:“这得先简单说说风洞发展史了。德国人在1908年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回流式风洞,鉴于小型风洞的误差总是影响航空科学的发展,每个国家都希望有大尺寸的风洞。又是德国人,在1917年建造世界第一个大型风洞,德国当年有强大的空军,受益于他们的先进风洞技术。

美国人在1927年建造了直径为20英尺的大型风洞,可以做整机试验,1931年又建造了更大的全尺寸风洞,不再是做模型试验,而是把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